中國重污染工業產能過剩,隨著投資他國建設,中共正悄悄將污染外包給別國。(大紀元資料室)
意圖擔任「世界氣候領袖」的中共,在轉移國內過剩產能、輸出項目給他國時,也悄悄將污染「外包」給了它們。這是中共外交政策「轉綠」、投資「轉黑」的真實寫照,即「政策是一回事,執行和標準是另一回事」。
《紐約時報》24日發表〈中國的另一項主要出口:污染〉一文指,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撤出《巴黎氣候協定》後,中共正設法將自己定位為「世界氣候領袖」,承諾與其他國家合作建立「生態文明」。但如果中共真的想要成為氣候領袖,就需要應對全球的氣候需求面積(Climate Footprint),而不僅僅是其境內的污染。
據悉,中國進出口銀行出資7.5億美元,計劃在圖茲拉煤電廠擴建一台460兆瓦容量的燃氣機組,擴建工程的施工、採購以及建築都交給中國的葛洲壩集團。而離此地幾公里外,來自中國的東方電器贏得了另一個煤電廠的建築競標合約,同樣也由中國銀行提供融資支持。
這只是中共在海外提供資金支持、近年來興建的80個煤炭發電項目中的兩個,根據中東歐銀行監測網絡(CEE Bankwatch Network)的研究,這些項目的總容量可達52千兆瓦。在輸出這些工程到歐洲、非洲、拉美地區的時候,中共也將污染排放外包給了他們。
由於缺少政策干預,國際社會一直擔心中共的海外投資會傾向於「棕色資產」(化石燃料密集型能源基礎設施),而非「綠色資產」(與未來低碳污染發展相關的領域)。而這些投資正在侵蝕一些需要保護的生態區域,如拉丁美洲的亞馬遜雨林以及南半球的巴塔哥尼亞冰原。
在對低效或高排放燃煤電廠等海外污染項目的公共融資,中共一直我行我素,在過去幾年間,中國兩大政策性銀行發放的貸款中有一半以上都投向了燃煤電廠。以下從設備、技術、資金、政策四個方面分析中共的污染外包格局。
國內產能過剩 急需輸出
中國國內的煤炭、鋼鐵、水泥等高污染重工業出現產能嚴重過剩,而投資海外重工業項目通常被認為是化解多餘產能的有效之舉。「因為整個產業都受到產能過剩的影響,中國煤炭行業正在海外市場尋找增長點。」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的資深分析師唐斯(Erica Downs)告訴《外交政策》雜誌。
中國最大產煤省分山西省的官員接受陸媒採訪時也證實,他們正在大力推動煤炭企業「走出去」,支持他們在印尼、巴基斯坦,以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廠,化解山西過剩的煤炭產能。
海外投資支持 一半去了燃煤電廠
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國際能源投資國之一,主要通過兩大政策性銀行——中國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進行。過去幾十年來,這兩家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項目提供的支持資金翻倍,但有一半以上流向燃煤電廠工程。
2016年,波士頓大學全球經濟治理研究項目發現,2007年至2014年間,中國這兩大銀行的海外貸款有66%流向燃煤電廠,而水電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獲得的貸款比率分別只有27%和1%。引發各界擔憂中國援助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購置中資設備 引進低端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電廠設備出口國,比第二名日本的出口額多出兩倍。在中國資金的支持下,87%的在建煤電廠都有從中國公司至少購入一台主要設備。
一半以上的燃煤電廠用的低端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其中大多數(58%)電廠採用能效最低、碳強度最高的次臨界技術,其產生的碳污染比超超臨界發電廠高75%,消耗的水資源也比後者高67%。
考慮到經濟下行,將污染「外包」到海外有實際的經濟意義,俄克拉荷馬州大學國際和區域研究副教授孔波(Bo Kong)表示,加上渴望參與的中共地方政府不能自行進入資本市場,同時也有投資和GDP增長的壓力,在這一前提下,中共對海外項目的污染考量會「敷衍了事」,甚至會激勵更多的污染行業走出去。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所有評論非本站立場,有疑似影射幸勿對號入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