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階梯文化區辛勞的人們在路旁暫時休息片刻。
文、攝影/王知涵
韓國的釜山是難民村大本營,因為韓戰期間釜山是唯一沒有被北韓占領的地區。但原本破舊不堪的難民村,今日另有一番新貌,讓人耳目一新。
1876年日本迫使朝鮮(韓國前身)對日開港,從此朝鮮成為日本殖民地。釜山離日本最近,首當其衝。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美、蘇兩國自朝鮮撤軍,定北緯38度線區分北、南兩部分,由朝鮮人民自己管理。
1948年,韓國成立大韓民國,加入聯合國成為會員國。北韓金日成政權親近蘇聯、中共等共產國家。北韓經濟及軍事都遠遠強大於韓國,因為聯合國對韓國保持中立,而蘇聯及中共卻對北韓提供援助,特別是軍事援助。
兩韓軍力十分懸殊,北韓軍有絕對優勢。1965年6月25日金日成違反聯合國協議三八線,大舉派兵南下,三天內占領韓國首都漢城(首爾舊稱)。再加上中共欺騙許多中國人成立百萬「中國志願軍」到北韓支援攻打韓國,蘇聯也出動空軍轟炸韓國,韓國節節敗退,向聯合國緊急求救。
韓國百姓死傷慘重,紛紛南下逃難。聯合國號召會員國緊急出兵,包括美國、英國、土耳其、澳州等,其中以美國出兵最多。1950年9月15日韓國只剩下釜山環形防禦圈,其餘全部被北韓占領,韓國難民蜂擁進入釜山。
一隊美軍士兵駐守在釜山環形防禦圈的洛東江河畔,準備阻止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公有領域)
當時韓國難民一大批一大批逃到釜山,建立村落在此定居,比較著名的有甘川文化村、門峴洞壁畫村、楮田壁畫村、埋藏地壁畫村以及40階梯文化街。
甘川文化村
甘川文化村,五顏六色的彩繪房子像「韓國馬丘比丘」。
韓戰期間難民暴增,為解決居住問題,難民往丘陵建房棲身。1950年韓戰距今已逾60年,老舊住屋早已斑駁不堪,2009年政府大力整頓住屋,彩繪外牆,活潑的藝術氣息帶來了旅遊人潮。
一進入甘川,兩旁盡是紀念品小店、咖啡館、消暑冰品、美食館等,還有貼心人形立牌告訴遊客絕美景色拍攝點,另設有眺望臺。 甘川不再是粗陋老屋,五顏六色彩繪房子,由上而下眺望就像「韓國馬丘比丘」,是有藝術氛圍的趣味小鎮,讓遊客在尋寶中認識甘川。
門峴洞壁畫村
門峴洞壁畫村壁畫。
多山釜山的有限平地無法容納數量眾多的難民,所以難民村都建於偏僻山坡。因為難民人數越來越多,住屋越建越多,密密麻麻,遠遠看就好像樂高積木,一個一個堆砌,布滿山坡。人行通道因人口越密集而越來越窄,許多窄巷僅容1~2人側身通過。
門峴洞屋齡久遠,外觀殘舊,原來可能成為廢棄村落,2008年230名義工,包括當地居民、學生、藝術家共同努力,耗費三個月繪作47幅壁畫,主題「溫暖人們的壁畫故事」,把門峴洞改裝成溫馨小鎮,得到韓國公共設計獎,成為壁畫村示範村。
門峴洞同其他難民村一般,錯綜複雜的巷弄猶如進入迷宮,但不用驚慌,不如放慢腳步,信步欣賞一幅幅充滿童稚畫風的壁畫,例如:天空中的天使、彩色骰子、穿著多彩衣的人們、打棒球、冰淇淋、海底世界、天空中的氣球、彩色城堡、下雨了……壁畫多以兒童、自然為主,兒時記憶此時此刻似乎被喚起,在巷弄間感受童年純真信息。
40階梯文化區
40階梯文化區主軸為40個階梯,階梯周圍早期聚集韓國各地逃到釜山的難民。這個地區離碼頭不遠,當時為交通行政中心,韓戰時間救援物資在這裡販賣及發放,所以難民幾乎一抵達釜山就先來這裡,在附近搭建木板屋作暫時居所。後來難民人數實在太多太多,再進來的難民只好遷徙到偏遠山坡。
當地一位老人說當年逃到釜山的難民可能有10萬人,這裡永遠擠滿人。因為這裡是難民到達釜山第一個會來的地方,當時沒有發達的媒體,難民們總是到這裡找尋失散家人。
於是有人發起把40階梯作為尋人「見面點」,40階梯成為一線希望,成為尋人、探聽消息的地方。許多家庭在這裡歡欣重逢,也有許多人失望悲傷離去,一次又一次前來卻盼也盼不到離散的親人。
40階梯文化區銅像雕塑,韓戰期間艱困生活供水不便,婦女們必須自己扛水回家使用。
今天的40階梯不再只是背負悲苦過去,林立的咖啡館,絡繹不絕的遊客人潮,曾經承載無數悲歡離合的階梯,成為觀光重鎮。此刻在林蔭木椅稍作小憩,啜飲一杯咖啡,欣賞每一座雕塑無聲訴說著的每一個故事,也許可以感受當年艱苦歲月的鄉愁與無奈。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