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傳陸多地豬肉出現鉤蟲 民眾擔心改吃素


網絡流傳的豬肉鉤蟲圖片。(網絡圖片)
(記者李霞報導)
近日中國大陸多地傳出豬肉有鉤蟲的消息,各種鉤蟲圖片充斥網絡,引起民眾恐慌,各地官方紛紛「闢謠」稱豬肉安全。而民眾表示,聽到消息後對肉類非常小心,一些人甚至已經開始改吃素食。
大陸媒體報導,四川省、河北省保定市、廣西省桂林市、遼寧省遼陽市等地均有「豬肉已大面積出現鉤蟲」的消息在網絡熱傳,並配以豬肉中鉤蟲形狀的圖片,稱「此蟲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還有民眾稱自己也買到過這種肉,親眼見過蟲子。網絡恐慌一片,民眾紛紛表示再不敢吃豬肉了。
各省官方媒體近日紛紛出面「闢謠」,稱鉤蟲確實存在,是鉤口科線蟲的統稱,成蟲長1厘米,寄生於動物腸道中,並各自保證本地豬肉安全無蟲。

網絡流傳的豬肉鉤蟲圖片。(網絡圖片)
四川省汶川縣一位養殖戶楊先生告訴《大紀元》記者:「聽說了豬肉鉤蟲的事,作為養殖戶,平時對外面的豬肉和家禽也很注意,一般都不會去買,我和附近的養殖戶最近都是吃自己養殖的家禽和豬肉,包括蔬菜都很少買外面的。」
四川省成都市民眾李女士也說:「豬肉有鉤蟲的事也聽說了,公司目前的盒飯裡面還是有豬肉,但是我本人吃素了。」
河北省定州民眾陳女士表示,聽說本地的豬肉有鉤蟲以後,自己很長時間都不敢吃豬肉。一週前媒體也有報導,但是豬肉作為人類食品的主要組成部份,又做不到完全不吃。自己和家人在買肉時就非常小心的查看,吃的時候再切成薄片,對著光再看一遍。
河北保定市民眾臧女士對豬肉鉤蟲一事表示,自己最近一般都不吃肉類,改吃素食。
廣西桂林市民眾吳女士和封女士皆表示,自己雖然沒有聽說豬肉鉤蟲的事,但是最近也開始改吃素食,不吃肉類。
大陸的豬肉價格從2013年末開始暴跌,一直跌至2014年4月末,北京市的豬肉價格一度跌至6元/斤,很多生豬養殖散戶和小型企業因此而破產。民眾亦感到恐慌,紛紛表示不敢吃豬肉,害怕有疫情。
5月初豬肉價格又開始暴漲,20天的漲幅達到26%。目前大陸的豬肉價格據陸媒報導仍然比去年同期要低,7月28日的豬後臀尖肉和豬五花肉全國日均價比去年同期要低近5%。

附錄:
疾病:鉤蟲病
別名:hookworm disease, 桑葉黃
【概述】
在寄生人體消化道的線蟲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由於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症狀。
【流行病學】
鉤蟲病是世界上分佈極為廣泛的寄生蟲病之一,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均有流行。人群感染率仍較高,個別地區可高達50%以上,一般認為南方高於北方,農村高於城市,北方以十二指腸鉤蟲為主,南方則以美洲鉤蟲為主,但混合感染極為普遍。
【病理改變】
1.幼蟲所致病變及症狀:感染期蚴鑽入皮膚後,數十分鐘內患者局部皮膚即可有針刺、燒灼和奇癢感,進而出現充血斑點或丘疹,1~2日內出現紅腫及水疱,搔破後可有淺黃色液體液出。若有繼發細菌感染則形成膿疱,最後經結痂、脫皮而愈,此過程俗稱為「糞毒」。
2.成蟲所致病變及症狀:成蟲以口囊咬附腸粘膜,可造成散在性出血點及小潰瘍,有時也可形成片狀出血性瘀斑。病變深可累及粘膜下層,甚至肌層。鉤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由於成蟲的吸血活動,致使患者長期慢性失血,鐵和蛋白質不斷耗損而導致貧血。由於缺鐵,血紅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細胞新生速度慢,則使紅細胞體積變小、著色變淺,故而呈低色素小細胞型貧血。
【臨床表現】
1.幼蟲所致病變及症狀
鉤蚴性皮炎:皮炎部位多見於與泥土接觸的足趾、手指間等皮膚較薄處,也可見於手、足的背部。
呼吸道症狀:鉤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進入肺泡時,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變。患者可出現咳嗽、痰中帶血,并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重者可表現持續性乾咳和哮喘。若一次性大量感染鉤蚴,則有引起暴發性鉤蟲性哮喘的可能。
2.成蟲所致病變及症狀
消化道病變及症狀:患者初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及隱痛,繼而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食慾多顯著增加,而體重卻逐漸減輕。有少數患者出現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異常表現,稱為「異嗜症」。發生原因可能是一種神經精神變態反應,似與患者體內鐵的耗損有關。大多數患者經服鐵劑後,此現象可自行消失。
貧血:患者出現皮膚蠟黃、粘膜蒼白、眩暈、乏力,嚴重者作輕微活動都會引起心慌氣促。部分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腫,尤以下肢為甚,以及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貧血性心臟病的表現。肌肉鬆弛,反應遲鈍,最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婦女則可引起停經、流產等。
嬰兒鉤蟲病:最常見的症狀為解柏油樣黑便,腹瀉、食慾減退等。體徵有皮膚、粘膜蒼白,心尖區可有收縮期雜音,肺偶可聞及羅音,肝、脾均有腫大等。此外,嬰兒鉤蟲病還有以下特徵:貧血嚴重,80%病例的紅細胞計數在200萬/mm³以下,血紅蛋白低於5g%,嗜酸性粒細胞的比例及直接計數值均有明顯增高;患兒發育極差,合併症多(如支氣管肺炎、腸出血等);病死率較高,在國外有報導鉤蟲引起的嚴重貧血及急性腸出血是造成1~5歲嬰幼兒最常見的死亡原因。1歲以內的嬰兒死亡率為4%,1~5歲幼兒死亡率可達7%,應引起高度重視。
【輔助檢查】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塗片法:簡便易行,但輕度感染者容易漏診,反覆檢查可提高陽性率;飽和鹽水浮聚法:鉤蟲卵比重約為1.06,在飽和鹽水(比重為1.20)中,容易漂   。檢出率明顯高於直接塗片法,在大規模普查時,可用15%、20%的鹽水,其檢查效果與飽和鹽水相同;鉤蚴培養法:檢出率與鹽水浮聚法相似,此法可鑒定蟲種,但需培養5~6天才能得出結果。此外,飽和鹽水浮聚法、鉤蚴培養法,亦可進行定量檢查。
免疫診斷方法應用於鉤蟲產卵前,并結合病史進行早期診斷。方法有皮內試驗、間接螢光抗體試驗等,但均因特異性低而少於應用。
在流行區出現咳嗽、哮喘等,宜作痰及血液檢查,如痰中有鉤蚴及表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可確診為鉤蟲病。
【診斷】
糞便檢查以檢出鉤蟲卵或孵化出鉤蚴是確診的依據,免疫診斷方法應用於鉤蟲產卵前,并結合病史進行早期診斷。在流行區痰中有鉤蚴及表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可確診為鉤蟲病。
【治療措施】
在流行區應定期開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選在冬、春季進行。常用驅蟲藥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藥,除對成蟲有殺滅驅蟲作用外,對蟲卵及幼蟲亦有抑制發育或殺滅作用。用噻苯咪唑配製15%軟膏局部塗敷,可治療鉤蚴性皮炎,若同時輔以透熱療法,效果更佳。將受染部位浸入53℃熱水中,持續20~30分鐘,有可能殺死皮下組織內移行的幼蟲。
【治癒標準】
經徹底治療後,2個月內不發生臨床症狀或體徵,以及糞便檢查無蟲卵即為治癒。
【預後】
該病預後較好,無後遺症。
【預防】
治療患者控制傳染源是預防鉤蟲病傳播的重要環節,加強糞便管理及無害化處理,是切斷鉤蟲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採用糞尿混合貯存,經密封式沼氣池、五格三池式沉澱等殺滅蟲卵後,再用於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肥時可用畜糞或化肥代替。加強個人防護和防止感染,耕作時提倡穿鞋下地,手、足皮膚塗沫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軟膏,對預防感染有一定作用。應盡量爭取使用機械勞動代替手工操作,以減少感染機會。
【併發症】
鉤蚴性皮炎、消化道出血

天網提示:

中共對號入座的邪教鑑別法。
來源轉自:

★大紀元2014年07月30日訊(責任編輯:姜斌)★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