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中華民國秋祭革命先烈及國軍陣亡將士


總統馬英九(左)3日在台北圓山忠烈祠主持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中央社)
(記者鍾元台灣綜合報導)
9月3日是中華民國軍人節,「中華民國103(2014)年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上午10時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隆重舉行,總統馬英九3日上午主持秋祭典禮,同時,也是首度祭拜從緬甸迎回的國軍遠征軍抗戰10萬英靈;副總統吳敦義及行政院、立法院等五院院長陪祭。
中華民國103年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
「中華民國103年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典禮開始,鐘鼓齊鳴,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包括中央與地方文武官員、三軍部隊、警察、消防及遺族代表等就位,演奏國歌,隨後馬英九向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上香、獻花,現場響起莊嚴樂聲;在司儀恭讀祭文後,馬英九率同陪祭、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莊嚴隆重。典禮後,馬英九並向當年參加將領、烈士遺族代表等慰問致意。

1942年遠赴印緬與盟軍並肩對日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壯盛軍容。(台灣緬甸民間經濟文化技術交流協會)
中華民國國防部甫於8月27日迎回在緬甸漂泊70多年的國軍遠征軍抗戰10萬英靈入祀忠烈祠,為感念國軍於民國31(1942)年在緬甸作戰,因馳援盟軍而為國犧牲奉獻之精神,在現場也播放遠征軍70多年前兩度赴緬甸作戰的珍貴歷史畫面,以及迎回遠征軍英靈的18分鐘「丹心千古、英烈典範」紀實影片,籲國人勿忘國軍英靈壯烈犧牲的歷史。

總統馬英九3日在台北圓山忠烈祠主持秋祭典禮,首度祭拜遠征軍英靈,並一一與當年參加將領、遺族代表等握手致意。(中央社)

第一次反攻緬北,孫立人將軍所屬新38師解救英軍7,000人,締造仁安羌大捷,獲英皇頒贈大英帝國司令(C.B.E)勛章。圖為孫立人將軍於1943年在印度比哈爾省之蘭溪受勛。(羅廣仁提供)(中央社)
國軍遠征軍入印、緬地區與同盟國並肩作戰
「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新38師師長孫立人以千餘名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日軍,成功營救受困英軍7,000多人及英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00多人,轟動全球。孫立人將軍之子孫天平應邀出席,孫天平表示,他的父親曾講過,當年的每一場戰役都很慘烈,幾乎是「仗打到哪,墓蓋到哪」,一個國家只有不忘記過去奮勇捐軀的人民,以後才有更光明的前途。

劉放吾團長所屬第113團以不足千人兵力重創數倍優勢日軍,成功解救英軍7千餘人及英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百餘人,締造國軍揚威異域的「仁安羌大捷」(劉放吾將軍之子劉偉民提供)。(國防部軍事發言人臉書)
國軍遠征軍第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兒子劉偉民說,他的父親在世時曾多次感慨當年許多帶出去的子弟兵再也帶不回來,也是促成後代子孫這麼重視的原因。劉偉民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不尊重歷史,是不會有希望的;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是不會有未來的」。
八年抗戰蔣中正領導
八年對日抗戰期間,國軍遠征軍在緬甸戰區成功阻斷日軍西進印度,奠定盟軍反攻勝機。遠征軍在緬甸戰場3年,傷亡10萬多人。國軍的優異表現,大幅提升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台灣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表示,馬總統非常重視國軍這段光榮歷史,認為正因遠征軍在緬甸戰區的優異表現,使得盟軍對中華民國國軍刮目相看,大幅提升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英美兩國也因此決定在民國32(1943年)1月11日,聯袂廢止近百年的不平等條約,另訂平等新約。

1943年11月,蔣中正委員長訪問印度,檢閱整訓中的中國遠征軍。(翻拍/林伯東)
國軍遠赴緬甸對日作戰另一重要意義,在於讓故總統蔣中正得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分,在當年底應邀至埃及參加開羅會議,並與英美元首共同發表開羅宣言,確認「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必須歸還中華民國」。

9月3日是中華民國軍人節,圖為第一屆軍人節,先總統蔣中正與各軍種官兵代表合影(高興華提供)。(國防部軍事發言人臉書)
馬瑋國說,馬總統特別指示國防部在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上,播放遠征軍紀念影片,除了表彰陣亡將士功績,也藉此強調,「國軍的犧牲奉獻與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緊緊相連」,無論是北伐、抗日、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國軍對國家的貢獻,在歷史上永難磨滅。
天網提示:

中共對號入座的邪教鑑別法。
來源轉自:

【2014年09月03日訊 責任編輯:高靜】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