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益中「十年不棄自由夢」
習近平當國一年,秘訣盡在「緊弦」──不斷繃緊意識形態鬥爭之弦,製造敵人,通過禁止「憲政」、「普世價值」實現重振極權的「綱舉目張」:微博自由度緊了,新聞監督批評收緊了,……甚至連字典自由度也緊了!
十二月二日,程益中(原《南方都市報》總編)發了一條委婉微博,披露新版《新華字典》已刪去「自由」一詞:《「自由」被抹殺,可以「自取滅亡」》──「剛出版的二○一三年版《新華字典》『自』字釋義中,已無『自由』這個詞。二○○四年版二○一○年印的第一○版《新華字典》,查到我們曾經也有『自由』。再看新版《新華字典》,雖然沒了『自由』,但多了『自慰』、『自欺欺人』和『自取滅亡』。」
十年前(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因《南方都市報》以《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為題報道湖北大學生孫志剛因沒有暫住證被廣州政府收容站打死的黑幕,程益中與幾名同事先後陷牢獄之災。今日他冒著微博被關和大V被拘的風險又獨家揭露「《新華字典》刪『自由』」,可算「十年不棄自由夢」。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民紛紛評說。有網友補充: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此次還刪去了「漫畫」、「愚民政策」等敏感詞。
《新華字典》為何刪去「自由」等敏感詞?有帖子說,因為其啟蒙影響力太大了──《新華字典》首版於一九五七年,現已印行四點五億餘冊,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在其中刪去「自由」,將有助愚民,至少讓億萬中小學生不知自由是何物。二○一一年六月第十一次修訂版《新華字典》發行後,《人民日報》在二○一三年二月四日發表了《新華字典》花甲之年換新裝──「六十年來,《新華字典》作為一本學習工具書,在數代中國人的成長中扮演了『啟蒙老師』的角色。」新版《新華字典》刪去「自由」,就是要啟蒙中國人忘卻自由!以此與反對憲政的新君習近平政治上高度一致。
有網帖諷刺道:這顯示了《新華字典》有實事求是精神:今日中國早已無自由,當然也就沒必要讓其在字典中存在了!
劉洪波聲援與李嘉誠「反擊」
《新華字典》刪去「自由」後,人們在網上議論,而這網議沒有一家報刊敢於報道。可見,《新華字典》刪去「自由」的實質,是中國沒有新聞出版自由!這種「與自由再見」會讓現實處於何等狀態?雜文家劉洪波在十二月三日的《南方都市報》曲徑通幽:《弦已經繃得很緊》!文章讓人特別感慨兩點:今日中國新聞大都是遲到的舊聞。河南永城做公路運輸生意的女司機劉溫麗,因不堪多部門腐敗罰款當著交警服毒自殺。事件發生在十一月十四日,媒體卻只能在十二月一日才報道。遲到半月!這類「新聞遲到」並非個別,而是常態,近來關於新疆、北京、山東等地的衝突或火災死人突發事件,雖然死傷人數幾十上百,官媒卻往往二三十天後才以幾十個字在不顯眼處簡而訊之,負面消息必須遲報和含而糊之在中國似有定規。其次,雖然「群眾路線教育」轟轟烈烈近一年了,惡政卻與日俱增,如讓商家處於「運輸必須超載」,超載必須花錢購買「違法特許」,「違法特許」必然不斷漲價逼人自殺。今日中國就是這般在「弦已經繃緊」:權力者按照社會的「承受能力」行使其權力,社會在「承受能力」的極限下又更遭遇再加砝碼,弦終於斷了。
十一月二十八日,南方報系發表李嘉誠專訪《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李嘉誠說:香港擁有不少競爭、自由、法治的原則,「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又說:「政府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這些話表面上是憂香港,間接是憂北京,因為今日香港的一切皆是奉旨而行,香港只是北京的晴雨表。可見從大陸到香港,從文化人到企業家,皆感覺「弦已經繃得很緊」。而新疆、北京、山東等地的衝突或火災死人突發事件,河南女車主因不堪腐敗罰款而自殺,皆是百姓「弦已經繃得很緊」。至於釣魚島之爭引發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可算是外交「弦已經繃得很緊」。內政外交,都「弦已經繃得很緊」,可算習近平一年的政績!
否定「競爭性選拔幹部」
劉洪波文末還有精彩之問:「權力者是否意識到社會的承受能力已在極限狀態呢?他們未必知道,或者說未必在乎,他們會把極限狀態下的風平浪靜看作是『還有加碼空間』,把人們無奈之下的陪笑看作是社會和諧。」這話果然應驗──十二月四日,媒體又報道了河南女車主劉溫麗被搶救回家後向政府部門悔過:「不應得罪這麽多人,今後的路更難走了!當初借錢交罰款就好了!」這讓官員們頗感欣慰,一切仍可照舊。
好在眾多網民卻在這新聞後跟帖:堅決幫助劉溫麗向惡政貪官鬥爭到底!
這真是「習弦將斷」(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十二月二日,中組部常務副部長陳希發表《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文,首次亮劍:「組織部門要改革競爭性選拔幹部辦法,不能把競爭性選拔作為主要方式甚至唯一方式。」
網民譁然。這分明又是在刪減自由!幹部競爭上崗作為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深圳蛇口改革,後來逐步得到認可。二○○四年,中央印發《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工作暫行規定》、《黨政機關競爭上崗工作暫行規定》,開始實現競爭性選拔幹部的制度化。即使在二○○九年十二月發佈的《二○一○──二○二○年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中,也把「加大競爭性選拔幹部工作力度」作為重點突破項目之一。但如今,習近平一面稱要「全面深化改革」,一面卻堅決否定「競爭性選拔幹部」這一改革成果,習近平到底嚮往什麼!可歎有些人至今還在稱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是一個左右皆無可挑剔的改革」,習近平善於忽左忽右左右逢源。可是事實證明,他只不過是想世襲特權、保權保利而已。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等學者近日總結:本次改革(習三中)與上次改革(鄧三中)差異有二:上次改革的發起者和推動者是文革受害者聯盟。這次發起者實質上是紅二代,目標是保紅二代坐江山的權力(而非富民)。其次,釋放的改革紅利受益者不同有限。上一次受益者是所有不滿於貧困的人和歷次政治運動受害者,迅速造就受益者;但這一次只是幾姓幾家少數利益集團獲利。
「習弦將斷」,死結盡在於此。
二○一三年十二月四日
2013年12月號《動向 》總340期 於深圳早叫廬(大陸)朱健國
習近平當國一年,秘訣盡在「緊弦」──不斷繃緊意識形態鬥爭之弦,製造敵人,通過禁止「憲政」、「普世價值」實現重振極權的「綱舉目張」:微博自由度緊了,新聞監督批評收緊了,……甚至連字典自由度也緊了!
十二月二日,程益中(原《南方都市報》總編)發了一條委婉微博,披露新版《新華字典》已刪去「自由」一詞:《「自由」被抹殺,可以「自取滅亡」》──「剛出版的二○一三年版《新華字典》『自』字釋義中,已無『自由』這個詞。二○○四年版二○一○年印的第一○版《新華字典》,查到我們曾經也有『自由』。再看新版《新華字典》,雖然沒了『自由』,但多了『自慰』、『自欺欺人』和『自取滅亡』。」
十年前(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因《南方都市報》以《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為題報道湖北大學生孫志剛因沒有暫住證被廣州政府收容站打死的黑幕,程益中與幾名同事先後陷牢獄之災。今日他冒著微博被關和大V被拘的風險又獨家揭露「《新華字典》刪『自由』」,可算「十年不棄自由夢」。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民紛紛評說。有網友補充: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此次還刪去了「漫畫」、「愚民政策」等敏感詞。
《新華字典》為何刪去「自由」等敏感詞?有帖子說,因為其啟蒙影響力太大了──《新華字典》首版於一九五七年,現已印行四點五億餘冊,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在其中刪去「自由」,將有助愚民,至少讓億萬中小學生不知自由是何物。二○一一年六月第十一次修訂版《新華字典》發行後,《人民日報》在二○一三年二月四日發表了《新華字典》花甲之年換新裝──「六十年來,《新華字典》作為一本學習工具書,在數代中國人的成長中扮演了『啟蒙老師』的角色。」新版《新華字典》刪去「自由」,就是要啟蒙中國人忘卻自由!以此與反對憲政的新君習近平政治上高度一致。
有網帖諷刺道:這顯示了《新華字典》有實事求是精神:今日中國早已無自由,當然也就沒必要讓其在字典中存在了!
劉洪波聲援與李嘉誠「反擊」
《新華字典》刪去「自由」後,人們在網上議論,而這網議沒有一家報刊敢於報道。可見,《新華字典》刪去「自由」的實質,是中國沒有新聞出版自由!這種「與自由再見」會讓現實處於何等狀態?雜文家劉洪波在十二月三日的《南方都市報》曲徑通幽:《弦已經繃得很緊》!文章讓人特別感慨兩點:今日中國新聞大都是遲到的舊聞。河南永城做公路運輸生意的女司機劉溫麗,因不堪多部門腐敗罰款當著交警服毒自殺。事件發生在十一月十四日,媒體卻只能在十二月一日才報道。遲到半月!這類「新聞遲到」並非個別,而是常態,近來關於新疆、北京、山東等地的衝突或火災死人突發事件,雖然死傷人數幾十上百,官媒卻往往二三十天後才以幾十個字在不顯眼處簡而訊之,負面消息必須遲報和含而糊之在中國似有定規。其次,雖然「群眾路線教育」轟轟烈烈近一年了,惡政卻與日俱增,如讓商家處於「運輸必須超載」,超載必須花錢購買「違法特許」,「違法特許」必然不斷漲價逼人自殺。今日中國就是這般在「弦已經繃緊」:權力者按照社會的「承受能力」行使其權力,社會在「承受能力」的極限下又更遭遇再加砝碼,弦終於斷了。
十一月二十八日,南方報系發表李嘉誠專訪《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李嘉誠說:香港擁有不少競爭、自由、法治的原則,「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又說:「政府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勿令人對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這些話表面上是憂香港,間接是憂北京,因為今日香港的一切皆是奉旨而行,香港只是北京的晴雨表。可見從大陸到香港,從文化人到企業家,皆感覺「弦已經繃得很緊」。而新疆、北京、山東等地的衝突或火災死人突發事件,河南女車主因不堪腐敗罰款而自殺,皆是百姓「弦已經繃得很緊」。至於釣魚島之爭引發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可算是外交「弦已經繃得很緊」。內政外交,都「弦已經繃得很緊」,可算習近平一年的政績!
否定「競爭性選拔幹部」
劉洪波文末還有精彩之問:「權力者是否意識到社會的承受能力已在極限狀態呢?他們未必知道,或者說未必在乎,他們會把極限狀態下的風平浪靜看作是『還有加碼空間』,把人們無奈之下的陪笑看作是社會和諧。」這話果然應驗──十二月四日,媒體又報道了河南女車主劉溫麗被搶救回家後向政府部門悔過:「不應得罪這麽多人,今後的路更難走了!當初借錢交罰款就好了!」這讓官員們頗感欣慰,一切仍可照舊。
好在眾多網民卻在這新聞後跟帖:堅決幫助劉溫麗向惡政貪官鬥爭到底!
這真是「習弦將斷」(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十二月二日,中組部常務副部長陳希發表《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文,首次亮劍:「組織部門要改革競爭性選拔幹部辦法,不能把競爭性選拔作為主要方式甚至唯一方式。」
網民譁然。這分明又是在刪減自由!幹部競爭上崗作為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深圳蛇口改革,後來逐步得到認可。二○○四年,中央印發《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幹部工作暫行規定》、《黨政機關競爭上崗工作暫行規定》,開始實現競爭性選拔幹部的制度化。即使在二○○九年十二月發佈的《二○一○──二○二○年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中,也把「加大競爭性選拔幹部工作力度」作為重點突破項目之一。但如今,習近平一面稱要「全面深化改革」,一面卻堅決否定「競爭性選拔幹部」這一改革成果,習近平到底嚮往什麼!可歎有些人至今還在稱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是一個左右皆無可挑剔的改革」,習近平善於忽左忽右左右逢源。可是事實證明,他只不過是想世襲特權、保權保利而已。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等學者近日總結:本次改革(習三中)與上次改革(鄧三中)差異有二:上次改革的發起者和推動者是文革受害者聯盟。這次發起者實質上是紅二代,目標是保紅二代坐江山的權力(而非富民)。其次,釋放的改革紅利受益者不同有限。上一次受益者是所有不滿於貧困的人和歷次政治運動受害者,迅速造就受益者;但這一次只是幾姓幾家少數利益集團獲利。
「習弦將斷」,死結盡在於此。
二○一三年十二月四日
2013年12月號《動向 》總340期 於深圳早叫廬(大陸)朱健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