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地方債的規模據專家估計高達到25萬億,在剛剛結束的中共經濟會議上,地方債問題被單獨提出來,凸顯問題的嚴重性。最近出現的吉林信託兌付危機事件,暴露出地方債問題,再也遮掩不住。(大紀元資料室)
中國大陸地方債的規模據專家估計高達到25萬億,在剛剛結束的中共經濟會議上,地方債問題被單獨提出來,凸顯問題的嚴重性。一直以來,中共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發行債務,將政府債務變身為理財產品,通過銀行向民眾發售,轉嫁危機,使地方債問題變得更加隱秘。最近出現的吉林信託兌付危機事件,暴露出地方債問題,再也遮掩不住。
地方債嚴重震驚中央 專家估計25~30萬億
中共12月13日閉幕的經濟會議,「防控債務風險」首次被單列為任務之一。
對此,中共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債務問題關聯性比較大,關聯到銀行業,還關聯到縣、市、省和中央,中央感到問題嚴重,所以將債務問題單獨提出來。
中共地方官員一直以來為升官虛報政績、掩蓋真相,中南海對地方債規模到底有多大也沒有一個底。今年從8月1日起,中國大陸又啟動了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範圍從中共中央一直到地方鄉鎮,涵蓋了中共五級政府負債,審計重點包括政府直接舉債、政府擔保舉債、政府承擔償債義務債務以及通過新的舉債主體和舉債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四種類型。
這次審計數據,陸媒報導稱已經上報,稱今年年底之前或會發佈。
對於中共各層級政府的債務總額,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估計在25萬億元到30萬億元,約佔GDP的60%左右,其中不包括社保體系資金的缺口。
朱寧表示,多家券商研究機構都認可這一規模。
對於朱寧來說,中共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提供的隱性擔保和信息不透明,是解決地方債比較棘手的問題。
而之前,2011年6月官方第一次發佈地方債審計數據,截至2010年底,中國地方性債務總額已達10.72萬億元,其中約8.5億元為銀行貸款。
根據今年6月中共審計署公佈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抽查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餘額38,475.81億元,比2010年增長12.94%。
2012年,有16個地區債務率超過100%。其中,有9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最高達188.95%,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債務率最高的達219.57%。14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已逾期181.70億元,其中2個省會城市本級逾期債務率超過10%,最高的為16.36%,數據顯示地方債局部風險巨大驚人。
地方債變身「銀行理財產品」 風險轉嫁給百姓
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由於中共信息不公開,一直沒有準確的數據。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估計可能是21.9~24.4萬億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估計是26萬億元,上海交大金融學教授朱寧估計是25萬億元到30萬億元人民幣。
這些巨額債務在發行時,有些變身為銀行理財產品,最終由普通民眾購買。5月30日,中國《時代週刊》披露了地方政府把債務轉嫁給老百姓的秘密。
中共各地方政府首先主導註冊一些名為「某城建開發公司」、「城建資產經營公司」的融資平台,然後地方政府開始立項,比如:建機場、建高速公路、蓋政府大樓等等。
這些融資平台拿著政府的項目找銀行融資,一般是找那些與地方政府利益相關的城市商業銀行。
中共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投資的回報率往往低於資金成本,融出去的錢很難收回來,銀行知道這些情況,就把債權轉賣給信託公司。
接盤的信託公司為逃避風險,把這些債權打包成一個個「項目投資產品」,比如「城建公司修高速項目」等等理財產品。
信託公司把「理財產品」「回籠」到銀行,讓銀行代理銷售並拿取回扣。銀行就印些廣告,再開一間「理財室」、配個理財經理,打開電腦,看著儲戶的存款額,開始給閒錢多的「VIP客戶」打電話推銷。
在理財經理慇勤介紹和利息的誘惑下,這些VIP客戶就開始買這些理財產品。至此,這些儲戶,或者說普通的老百姓,就稀里糊塗地成為了地方政府的債權人。
吉林信託10億產品無法兌付 地方債危機摀不住
據陸媒《第一財經日報》12月12日報導,吉林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吉林信託」) 12月2日發給其投資人的一份公告顯示,其所管理的「吉信‧松花江【77】號山西福裕能源項目收益權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出現兌付危機。
大陸很多信託公司擁有地方政府背景(如吉林信託),成為地方政府融資的一個途徑,從某種程度上講,信託理財產品是地方債的一個變種。
對於這次兌付危機,吉林信託給出的答覆是「有可能這錢就還不上了,投資者得自己承擔這個風險,和信託公司沒有關係」。
大陸這類變身為理財產品的地方債出現的兌付危機,不是孤立現象。去年,華夏銀行起步50萬元一份的VIP產品讓客戶血本無歸。
【大紀元2013年12月18日訊】(責任編輯:劉曉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