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這番詞藻讓一些人動容了,其實他只是話揀好聽的說,根本經不起事實的推敲。說中美對抗是災難,那中國與美國的盟國日本、菲律賓對抗是不是災難?中國與鄰國越南對抗、與一切與它有不同利益主張的國家對抗,難道就不是災難嗎?中美建交之前,至少在基辛格首次訪華的三十五年以前,中美兩國事實上是處於完全對抗的狀況的,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災難」呢?只要對歷史稍有了解,就知道,毛澤東一邊倒向蘇聯、閉關鎖國,災難浩劫是由中國人承受了,結果就如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所說:跟著美國走的都富了,跟著蘇聯走的都窮了。如不釐清這段歷史,習近平很容易有意無意的把自己的災難記憶,強加於人、忽悠世人。
太平洋之大能容下中美兩國這個說法,習近平在美國人面前已經不止一次的說過。二○一二年二月習近平還在國家副主席任內,訪美前夕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採訪的書面回答中,提出:太平洋夠大,足以容下中美兩國(注:原文是英文「The vast Pacific Ocean has ample space fo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在近年來的中美官方交流中,中方也時常把這話掛在嘴上。但這只是說說而已,絕對當不得真,相反應該高度警惕,這種美麗詞藻的煙幕,到底要掩蓋什麼真相。
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強行拓展疆域的方式,已經被北京的專家總結為「黃岩島模式」。即指二○一二年六月,在南中國海有爭議的黃岩島,菲律賓與中國船艦對峙兩個月之久,為避免衝突,美國通過外交斡旋讓雙方撤離船艦,然而菲律賓的船艦離開該海域後,中國的船艦卻仍然留在原地,直至兩年後的今天。按照這種模式,中國可以一次奪取一小塊地盤,逐步增加對爭議海域或疆土的實際控制。宣佈東海防空識別區、開鑽南海石油平台之類舉措,也屬於這種模式的運用。對中共近期的這類作為,國際上則稱之為「切香腸」的策略。
無論是「黃岩島模式」還是「切香腸」策略,這在北京重點是做而不是說,或者說的那一套,恰恰是為了讓人忽略其做的這一套。習近平上述那番動聽的詞藻,只是用來給它做包裝的,僅在台面上作秀,台下實際運作的伎倆,則如英國《金融時報》所描述的:通過「某種增量式的修正主義,慢慢地把美國排擠出去,卻從不留下引發全面對抗的口實」。
美國顯然已經識破了北京的伎倆──說的是華麗動聽的和平包容,做的卻是針鋒相對的抗爭排擠。國務卿克里在這次北京對話時已經作了明確的回應:中美關係新模式「並非用話語來定義」,而是要透過實際行動來實現。但是這樣的認識對現實危機還不夠深入,北京權貴這些年來精心改變,甚至正在顛覆整個遊戲規則,享受國際秩序的最大好處,卻拒絕履行自己應有的責任;以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便利全面滲透,甚至要脅美國和西方的政治機器,而又以「中國特色」為由,拒絕在中國實行普世價值的市場法則。這讓養虎為患的美國和西方,如今陷入了反擊無力的窘境。對此,美國和西方的對華政策,急切地需要全面深刻的反思,如果沒有一個根本性的調整,聽憑北京的「黃岩島模式」或「切香腸」策略予取予求,現有國際安全秩序的大災難,就不再是一種說辭,而將會是無法逃避的事實。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