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認為,現代中國人切斷了與傳統文化的聯繫,是造成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萎縮和無序的真正根源。(Fotolia)
中國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國家,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著名的大科學家,然而自中共統治以來,除了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外,沒有出現過聞名於世的科學巨匠。有中國學者撰文認為,現代中國人切斷了與傳統文化的聯繫,是造成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萎縮和無序的真正根源。
中國近幾十年為何鮮見科學巨匠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章啟群,日前發表〈中國大科學家的童年啟蒙,這些書是文化基因〉一文提到,據科學史研究者的研究和統計,現代世界上一般建國後35周年左右,就會有自己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不要說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都是如此。中共建政至今已經66年,但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本土中國人只有屠呦呦一人。這樣來看,中國科學研究尤其是科學家的創造性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且是深層次的問題。
文章認為,屠呦呦對於青蒿素的認識和發現源於中醫典籍《肘後備急方》的啟示和靈感,而且她在獲獎儀式上的演講中也多次提到中醫藥對於人類的貢獻。明顯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屠呦呦的科學貢獻具有直接關係。
同時他還列舉了另一名諾貝爾獎得主、1926年出生的李政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李政道表示,他研讀屈原的名篇《天問》,發現這是大詩人用詩的形式寫就的宇宙學論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詩中巧妙運用了幾何學和物理學的對稱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圓的,可能是個東西、南北不一樣長的扁橢圓球體。
文章提出,李政道等人的教育過程,基本上是那一代中國科學家的共同經歷,他們的啟蒙教育幾乎都是讀「四書五經」,然後接受西方最先進的科學教育。而那一輩人所達到的科學高峰,至今還令現在的中國科學家們景仰。
尖端和前沿常需要幾代人的沉澱
文章認為,在科學創造的尖端和前沿,一個科學家的狀態,與世界奧林匹克體育競技中的運動員的狀態是相似的;但在人人都達到自身的巔峰後,超越出所有人的那種高度、能力是置根於一個人生命之中的。
文章認為,如果優秀運動員的產生來自其遺傳基因,那麼傑出的科學家也必須具有來自母體——民族文化的遺傳基因;中國科學家,必須在自己母體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夠達到科學創造的巔峰狀態。這就是為什麼讀「四書五經」的中國孩子,後來能夠在科學上達到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
「無根」文化成了無源之水
而面對中國當前出現的科學、藝術、文化萎縮、無序的危機,必須回到文化基因的層面來進行深刻地反思。文章說,文化基因的遺失主要是由人們對傳統文化主要文本的陌生化造成的,也就是說,一代新的讀書人與傳統文化「書面文本」在整體上的隔膜和斷裂,是造成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萎縮和無序的真正根源。
文化基因不僅與原發性創造力、藝術想像力相關,還與價值觀相關。如果一個科學家把科學研究當作謀取名利的手段,沒有對於科學獻身的精神,沒有執著追求科學的激情,也不可能成就為偉大的科學家。這些價值觀層面的東西,也是根源於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國進行「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對傳統文化採取了一種過激的批判態度。同時,中國科學研究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界的蛻化,這種學術、文化、藝術的整體性倒退,與中國社會在經濟、道德、觀念上目前出現的混亂、無序狀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這是一個社會由於遺失文化基因的「無根文化」所滋生的種種表面現象。解決這些問題也必須從「根」源上進行,把我們的文化之根與創造之果連接起來。
因此,他認為,中國教育必須有大戰略,必須從根本體制上進行改革、建構,必須從制度上切切實實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回復中華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才可能有人才輩出的輝煌景象,民族復興才能夠真正實現。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