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中國掀起一場PPP熱潮,項目數量和金額呈現爆炸式增長。不過專家分析,在貪污成風的中共政治體制下,PPP項目在中國難成。 圖為北京市。(Getty Images)
【文/蘇晨】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公共服務項目,由政府和民間私人資本合作投資的一整套模式。這種起源於英國的模式,涵蓋「建設—移交」的BT、「建設—管理—移交」的BOT等多種實現形式。
缺乏監管 PPP項目落地難
據財政部PPP中心資料,截至5月12日,中國各地政府推出PPP項目8043個,項目金額達9兆3103億元,2年前這兩個數字為0。然而,項目落地不盡人意。在這8000多個項目中,真正落地的項目比率只有約22%,另外78%的項目還在識別階段。今年第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速更是大幅下滑。
中共國務院第八督查組組長、水利部副部長矯勇近日稱,部分民營企業對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的優惠政策獲得感還不強,有些PPP項目設定門檻較高。
這只是民間資本介入PPP項目困難的冰山一角。PPP專家、大岳諮詢總經理金永祥近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於PPP項目投資額大,且涉及公共服務領域,出於信任,地方政府在篩選社會資本時優先考慮國企或民營上市公司,一些項目方案設計中通過排他性條款自動過濾民企。而考慮到PPP項目回報率低,且擔憂政府不兌現承諾等問題,一些民資也多在觀望。
金永祥說:「河南有一個幾十億的PPP項目,由於門檻設計過低,最終選了一個資產只有幾個億的民企,這家民企無法獲得金融機構貸款,導致這個項目沒法推進。」
四川遠艦建設集團董事長楊遠見表示:「現在很多PPP項目就是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做的,很少有民企參與的份兒,有的地方直接告知優先考慮國企。一方面是因為國企能從銀行貸到更低成本的資金,另一方面政府也想避免引發道德風險質疑。我們申請過很多PPP項目,都被以各種理由拒絕了。」
金永祥認為,政府對一些民企不信任,擔心民企違約,政府兜底,因此更傾向選擇國企和民營上市公司。
此外,由於缺乏監管,民企想拿到PPP項目更是難上加難。國家開發銀行規劃局局長蔣志剛曾表示,有的投資者靠私人關係搞PPP,有的政府找幾家下屬國有控股企業搞PPP,整個過程缺乏公開、透明、競爭、規範的監管。
由於PPP項目涉及金額巨大,不少項目動輒投資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地方政府官員選擇民企也面臨上述民企所稱的「道德風險質疑」。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PPP領域資深人士稱:「在篩選社會資本時,政府官員依規合法地選擇民企沒什麼問題,但一些官員擔心這樣會不會把以前的事帶出來,所以有些官員刻意回避了。」
民企擔憂政府不兌現承諾
同樣,由於PPP的項目合同期較長,通常需要20至30年,企業尤其是民企對政府能否在項目期間兌現承諾也充滿擔憂。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曾表示,一些社會資本還在觀望,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還不高。尤其是PPP模式的合同期限比較長,往往跨越幾屆政府,民間資本對政府能不能按合同履約,缺乏信心。
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稱:「與真正的PPP項目相比,過去中國許多政、企合作項目都是形似而神不似,一定程度上在於政府沒有做為平等的參與者,缺少契約精神。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把社會資本圈進來之後,對所做承諾兌現不到位。」
中共體制下PPP難成
中國問題專家伍凡認為,第一,PPP這個蛋糕能不能吸引人,有沒有私人財團、私人資本家投資,關鍵要看投資回報率。
第二,項目的穩定可靠性如何,要是兩年以後就垮掉了,什麼東西都泡湯了,那私企就不來了。這就需要一個完善的機制來保障的,這樣民間的財團才能進來。中共這個制度、體制裡邊就出現很多弊病,包括新任的官員不承認你的舊帳,上一任的官員走了,新官上任不認舊帳。
此外,官員可以隨意改變遊戲規則。訂下來的合同一般來講,基本上20、30年的合同是不能動的,可是中共的官員上來三把火,隨便修改。那麼這就使得PPP在中國陷入很大的困境,推不動、沒人來,人家吃了虧了,不來了。
伍凡稱,在貪污成風的中共政治體制之下,從外國引進來的PPP的融資模式最終是不是能夠成功地在中國立足、生長、壯大,關鍵在於民間資本能不能夠保本獲利,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資本家拿出去的錢就變成一個大肥豬,任中共這個大屠夫來宰殺了,最終就把中國民間的資本給破壞了。
伍凡認為,這就相當於新一輪的、上一個世紀50年代的共產黨所提出來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運動,被騙了,變相的把資本家的財產沒收了,這個PPP做不好就走到這麼個地步了。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