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穎詩
■第3代中環街市正式落成,是首個電燈照明的政府建築。互聯網
■第3代中環街市內貌,分設多個檔位。
■第4代的中環街市為包浩斯風格建築。
■1845年香港地圖顯示中環街市位置(箭嘴示)。HKFP網站截圖
■根據1842年5月的《香港憲報》,中環街市於當月16日啟用(黃色部份)。HKFP網站截圖
記者:鄭啟源
黎穎詩近期在香港歷史館,找到1842年的香港憲報檔案,當年5月出版的憲報,就將中環街市開幕消息放在頭版刊登,反映地皮在175年前,已有街市的用途。據憲報內容指,中環街市在5月16日啟用,標榜為居民帶來便利(convenience and benefit),街市分設肉檔、蔬果檔、鮮魚檔、磅房及找換店,各類型攤檔亦分設在街市不同部份。
歷三次重建
黎穎詩指,英軍1841年1月25日登陸香港,不久後已開始賣地及建築發展計劃。舊中環街市地皮位置,當年曾出現在賣地表上,但後來決定用作設立街市。但她質疑,現時官方以至民間對中環街市歷史描述,部份資料未必正確。她說,發展局網站及維基百科,均指中環街市前身是華商設立的「廣州市場(Canton Bazaar)」。不過她根據1846年港府出版「Hong Kong Directory」的註冊商販資料,發現廣州市場及中環街市的商販是分開紀錄,可能是兩處不同地點。
中環街市先後經過多次重建,現保留的大樓已是1939年建成的第4代建築。根據市建局計劃,活化後第4代中環街市將用作文化及零售用途。黎穎詩說,按市建局往績,憂慮中環街市日後淪為連鎖店進駐的商場,「過去百幾年嗰度都係街市,係向不同階層市民開放,小商戶創業嘅地方」。她指市建局至今未披露活化後的營運方案,促盡量保留中環街市的社會功能。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說,中環街市位置自開埠之初長時間發揮街市用途。按百多年前城市規劃,街市一般都設於區內較中心的臨海地段,既方便居民購買日用品,設於海邊亦可方便上落貨,中環街市位置當年正好滿足相關條件。
對於中環街市前身是否廣州市場出現不同說法,李浩然說廣州市場是當時香港島上主要市場,憲報所指中環街市位置相信是坊間所指廣州市場,兩市場是同一地點,只是官方紀錄與當時坊間稱呼之別。
三級歷史建築 活化拖足8年
■中環街市下層荒廢十多年,天花板嚴重剝落。
千元批予市建局營運
現存的第4代中環街市樓高4層,佔地逾4,000平方米,自2003年3月起街市已停止運作。街市大樓被視本港碩果僅存的包浩斯(Bauhaus)風格建築,橫向窗戶線條更是其特色。惟街市活化工作拖延多年,今年3月行會終拍板,將中環街市以私人協約方式,批予市建局活化及營運,為期21年,其間只收取1,000元象徵式地價。工程預料今年第3季展開,最快2021年年底完工。
按市建局公佈的最終活化方案,市建局將擴闊大樓位於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地下的兩個出口,同時拆卸及重建街市面向德輔道中的外牆,改用玻璃或其他透明物料設計。至於大樓現時設在皇后大道中及租庇利街交界的公廁,則會拆卸改建為小廣場,提供逾1,000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空間。市建局曾指,活化後的中環街市不會是貴價商場,但會提供餐飲、文娛及綠化設施,24小時開放。
■記者鄭啟源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所有評論非本站立場,有疑似影射幸勿對號入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