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遭警棍無厘頭毆至頭破血流,香港人權焉在?
兩種思維方式的對撞
今日香港抗命民眾和不抗命的民眾,正一步步踏入卡夫卡城堡式的困境。北京朝廷的專橫傲慢,在阻截香港學聯代表進京請願陳情一事上畢現無遺。一葉而知秋,還有什麼比最近兩個月發生在香港的事情,更能讓香港民眾領略到「北大人」的專政手段呢?
香港發生的事情,從歷史的角度,是現代文明與專制堡壘的對撞;從世界的角度,是開放社會與古老帝國的對撞;從跨越時空的角度,是一七九三年馬嘎爾尼與乾隆弘歷對撞的延續。學聯三子要進京陳情請願,就像一場事先張揚的對北京朝廷名譽的「謀殺案」,北京朝廷面臨接還是不接這一招的考慮,考慮的結果,當然是不接利大於弊。於是機場那一幕勢必誕生;這一幕,中國無數維權民眾和異議人士都領教過,只不過,他們是被禁錮在豬圈中,不讓出境。
設想一下學聯三子與北京朝廷老爺們的思維差異:學聯三子可能認為現代文明社會,民眾表達訴求,即使官方不同意,至少也裝個樣子傾聽一下吧,和平請願陳情,是民眾的基本人權;「北老爺」則會想:要幫忙不要添亂!難道香港的人權、自由、民主還不夠嗎?你們出門也沒見到教你們當孫子的標語吧?你們在港英當局時代不要普選,憑什麼我就給你們?最重要的,你們要了普選權我給了,廣東人、上海人、北京人也依樣畫葫蘆,我喝誰的血去,撈誰的錢去?
港人與訪民一步之遙
學聯代表周永康說:「沒收回鄉證,象徵著沒收一代人命運自主的權利!」確實說得鏗鏘有力。但學聯代表們沒有在極權社會生活過,還只是領教了極權社會手段的萬分之一,對極權當局的迷彩偽裝與冷酷無情,極權機器的鐵血與荒謬,缺乏感同身受,不知道極權當局是決不會輕易把本該屬於香港人民甚至全中國人民的人權交還出來。
在北京朝廷眼中,香港雖然是特區,現在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香港人既然是中國人,就不能聽任香港人自吹自唱,另賦民主篇章。學聯代表自以為是陳情請願,北京朝廷的詞典裡就沒有這四個字,那叫上訪,進京上訪!信訪管理條例對上訪的人數,上訪的渠道,都有明確規定,尤其是集體上訪,我天朝更是警覺萬分。
回鄉證與被阻截,濃縮了天朝帝國專制老膏湯的許多精華。推特上「中文熱推機器人」表示:「當一個國家連公民的基本旅行自由都要剝奪的時候,這個國家的任何法律都形同廢紙。」還有網友把回鄉證與鐵幕和柏林牆聯繫在一起。實際上,分而治之,圍成小的豬圈和羊圈,對牧豬人和牧羊人是最方便的。為什麼秦帝國要搞戶籍與連坐?為什麼蒙元王朝要禁止江南人行夜路?為什麼滿清帝國要禁止人民跨省進香?為什麼朱元璋時代要有路引制度?為什麼八路軍時代要開路條?為什麼前三十年出村乞討要帶張介紹信?香港人的回鄉證與大陸人的港澳通行證,本質上是一樣的,是阻截不同文明程度的社會圈子之間的自由交流,尤其怕先進的、自由程度高的香港文明影響到落後的、自由程度低的大陸文明,怕大陸人也向香港鄰居看齊,不滿足於動物般的吃喝交配生存權,還呼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結社組黨、遊行集會等等基本人權;在歐盟各國之間連國境線都可以隨意穿越、不需護照的時代,在一個龐大的帝國之內,搞出許多不同的通行證,其防民如防賊之心,不是昭然若揭嗎?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早有精闢論斷:「專制國把國民當奴隸對待,出境權必須牢牢控制;若聽任國民自由出入,則奴隸勢必流失。」當張愛玲在一九五○年代一溜小跑經香港去美國,當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幾次逃港狂潮興起,那些逃離極權中國的人,一定會明白:失去的是奴隸的鎖鏈,得到的是自由的呼吸。
撕裂的國度怎可持續
今日,香港學聯代表在機場被阻,應該讓全香港人明白:若不抗爭,今後就不是回鄉證被取消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有權鳴冤申訴的問題(北京朝廷的真理部的詞典美其名曰:上訪和信訪);今日不為普選權而爭取,明日就是房子要被拆遷,土地要被充公和官有,人民的褲襠也會被監控,到處都是電子眼如麻雀立在電線杆和住宅的情景了。這一點,孟德斯鳩也早有遠見:「專制的鐵手一開始是溫柔的,一旦落下勢必雷霆迅猛。」換成俗話:「溫水煮青蛙」,香港人怎麼淪為大陸那些聚在北京南城和黑監獄中的訪民,被強暴和被毒打,香港人自己都將不知道。
一個帝國,怎麼能長久在如此變態和精神分裂中持續?正如南北戰爭前的美國,一半是自由人,一半是奴隸,一個自由的美國怎麼能長久看到一半人在奴隸狀態而持續?今日中國,正陷入這種撕裂:一個國家,怎麼可能一小部分人或者一個利益集團永遠把持權力,不讓本國民智已開的公民,享受天賦的基本人權,享受世界許多國家人民擁有的投票選舉權?
天朝無處講理,極權鐵血無情。一個不自由、不民主的大陸,中共當局怎麼可能容忍臥榻邊上有香港人做著民主夢。除非他們的觀念在強大壓力下更新,或者情勢所迫不得已。
說到底,香港人能否走出困住人權的城堡,取決於香港人自己的堅持、勇氣和決心。
天網提示:
中共對號入座的邪教鑑別法。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