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似是而非的推理只會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而歷史卻像一面鏡子,能夠藉由過去啟示未來。回顧發生於一八一二年至一八一五年的美英戰爭,或許能夠幫助人們判斷未來大陸武統台灣時,美國會如何反應。
第二次美英戰爭的起因
發生於一八一二年至一八一五年的美英戰爭,是美國獨立戰爭後美英之間的又一次戰爭,被稱作第二次獨立戰爭或第二次美英戰爭。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後,歐洲多個君主制國家建立了反法聯盟,英國與法國之間爆發了數次戰爭。雖然美國宣佈中立,英國仍然扣留了大量前往歐洲尤其是法國進行貿易的美國商船,英國並強迫那些出生在英國、但已加入美國籍的美國船員成為英國水手。這一切都激起了美國人的強烈不滿。
此外,美國人還認為英國挑動西北邊境地區的印第安部落攻擊美國居民,而英國統治下的加拿大也被認為是美國安全的威脅。隨著雙方矛盾的加劇和反英情緒的高漲,美國國會最終於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對英國宣戰。
雙方實力相差懸殊
當時的英國是世界頭號超級強權,其殖民地遍佈全球。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工業革命使英國擁有強大的國力,尤其是擁有最強大的海軍,戰前控制了分隔歐洲和北美洲的北大西洋海域。
一八一二年之前的美國卻是一個誕生不久的弱小國家,偏居於北美一隅,除了新近購入的人煙稀少的路易士安那地區外,當時全部正式加入美國的十七個州均位於密西西比河以東的部分區域,基本以農業為主。此外,作為初生美國的主要組成部分的新英格蘭地區大多被親英的聯邦黨人所控制,不願向聯邦政府提供用於對英作戰的人員和資金,使美國對英國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擴大。當時聯邦政府擁有的正規軍寥寥無幾,對英作戰主要依靠各州的民兵。好在戰爭開始時英國正忙於在歐洲對拿破崙作戰,使美國在戰爭初期並未居於下風。
火燒白宮
一八一四年四月反法聯盟擊敗法國後,拿破崙被迫退位,並於五月被流放,英國得以從歐洲調集軍力參加對美作戰,美國面對嚴峻考驗。
一八一四年八月十九日,逾兩千五百名英軍從馬里蘭州的海岸登陸向美國首都華盛頓進發,沿途有部分美國民兵試圖狙擊,但很快被擊潰。八月二十四日英軍進入華盛頓,美國政府被迫撤離,其中第一夫人多莉‧麥迪森是在英軍已經接近白宮的最後時刻撤離的。英軍隨後放火焚燒了國會山和白宮,大火燃燒了一天一夜,第二天被突然下起的大雨澆滅。英軍也因大雨撤退到了停在附近海面的戰艦上。
首都被佔領,白宮被焚燒,是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也說明當時美國的實力,與其戰爭對手英國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國歌的誕生
第二次美英戰爭中發生過不少特別的事件,其中之一是美國現代國歌的誕生。
在攻佔華盛頓後不久,英軍轉而準備攻擊東北方的巴爾的摩。巴爾的摩五萬多民兵和居民聞訊後,修築了環形防禦工事嚴陣以待。九月的一天清晨,英國軍艦開始向扼守巴爾的摩港的麥克亨利堡壘炮擊,炮彈不斷在堡壘周圍爆炸。在堡壘上空,一面巨大的星條旗在硝煙瀰漫中迎風飄揚。
在英國軍艦上,一位年青的美國律師Francis Scott Key目睹了炮擊的全過程。Key從華盛頓來,帶了一些信件給英軍指揮官海軍上將Cockburn。一封信是美國總統麥迪森所寫,請求釋放被英軍俘虜、扣留在英國軍艦上的一名美國醫生。另一些信件來自被美國俘虜正在美國醫院治療的英軍傷患,其中一封信表示英軍傷患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和照顧。
讀了Key帶來的信之後,Cockburn同意釋放美國醫生,但要求Key和醫生只能在進攻結束後才能離開,Key因此能夠站在敵人的軍艦上觀看敵軍向自己國家的陣地和國旗開火,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特別的體驗。Key尤其擔心飄揚在麥克亨利堡上空的星條旗被炮火擊倒。令人欣慰的是,星條旗雖然因不斷被彈片擊中而破損,卻全天屹立不倒,直到隱沒在夜色之中。
第二天清晨,英國軍艦繼續炮擊,炮彈如雨點般落下,美軍陣地硝煙四起。Key看到已經破損不堪的星條旗,仍然在麥克亨利堡上空高高飄揚。這一情景讓Key激動不已,當即寫下了一首長長的讚美詩。這首讚美詩配上音樂後,於一九三一年被美國國會確定為國歌。
曾幾何時,大英帝國以為依靠自己的大炮巨艦,就可以輕易讓一個民族屈服。但在美國人民的英勇抵抗面前,那種企圖遭到了破滅。為了捍衛自由而浴血奮戰的精神,表現在各地參戰的美國軍人、民兵和普通民眾身上,使得英國雖有強大實力,卻看不到取勝的希望,不得不通過談判結束了戰爭,解除了對美國的海上封鎖。
第二次美英戰爭奠定了美國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精神基礎,美國民眾有了空前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前所未有的國家認同。美國走向世界強權的歷程,就此起步。
以史為鑒 可以知未來
一八一二年的美國是一個誕生不久的弱小農業國,成立僅二十多年的聯邦政府手中沒有多少軍隊和資金可供調用,對英作戰主要依靠各州民兵和各地自發參加進來的民眾。即使如此,當美國感到自身安全和自由遭到嚴重威脅時,仍然不惜主動向當時的頭號強權英國宣戰。
兩百年後的今天,美國自己變成了世界頭號強權,有著無可比擬的強大軍力。當安全和自由再度遭遇嚴重威脅時,美國是選擇退縮還是出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次美英戰爭中另一件特別的事件是,作為當時美國主要政黨之一的聯邦黨,因為親英反戰,戰後在美國政壇永遠地消失了。有此前車之鑒,相信今天的美國共和、民主兩黨,誰也不願意在未來重蹈此覆轍。
只要中國大陸未來能持續朝繁榮、文明的方向發展,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就始終存在。而任何進行武統的嘗試,都可能使台灣從中國永久分裂出去。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所有評論非本站立場,有疑似影射幸勿對號入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