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一大半的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摧毀、而不是產生了」經濟價值。(Getty Images)
據牛津大學研究,逾一大半的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摧毀、而不是產生了」經濟價值,因為成本超過收益。這個發現將激起人們對中共依靠基礎建設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的爭論。
在過去35年來,隨著數億農民工從農村移民到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中共今年更加強基礎設施支出,以緩衝製造業投資的放緩。
但牛津大學布拉瓦尼克政治學院講師阿提夫•安薩爾帶領撰寫的論文指出,典型的基礎設施投資遠遠不是經濟增長的引擎,管理不善的基礎設施投資是中國浮現的經濟和金融問題的主要原因。除非中國轉向低數量、高質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這個國家將走向一場以基礎設施為主導的國家金融和經濟危機。
安薩爾認為,中國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長並不應該歸功於大筆基礎設施投資,而是應該歸功於大膽的經濟自由化和體制改革。現在中國經濟增長恰恰受到過度投資低級別基礎設施的威脅。
該論文說,3/4的基礎設施項目成本過高,惡化了債務問題。作者估計,中國總計28.2兆美元(約新台幣894兆元)的債務當中,1/3可以歸咎於成本過高。
來源轉自: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