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不願再觸碰文革 高行健「已遠離中國」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榮獲說: 文革燒書,迫害知識分子,不是白色恐怖,而是紅色恐怖。
(BBC 中文網)
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品《靈山》都以文化大革命為題材,具有自傳色彩。
「我離開中國26年,沒回去過,中國現在發生很多變化,但我不瞭解,我的關心也不在中國,因為我的生活就在歐洲。」
在訪談中,被問及對當今中國發展有何看法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如此回應。
其實,無論是在接受訪問,或者是在座無虛席的演講上,只要談論起中國,他都會如此淡淡地表態。對於那「遙遠的中國」,大家無法從他神情上或語氣中看出一絲的眷戀。

紅色恐怖
高行健是在1987年離開中國前往歐洲,並以政治難民的身份定居巴黎,之後加入法國國籍,在法國「得到了完全自由的創作空間」。
2000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登上世界文壇最高殿堂的華人作家。他的作品《一個人的聖經》以及得獎著作《靈山》都以文化大革命為題材,具有自傳色彩。
上周高行健在新加坡接受BBC訪問,回憶起文革時期的經歷時,語氣同樣也是輕描淡寫,但字裡行間卻似乎透露了他對這段往事仍心有餘悸。
「文化革命中燒書、查禁,許多的知識分子受到迫害,更不要說像我這種自由寫作的。我只能偷偷地寫,燒也在偷偷地燒。這種恐怖在《一個人的聖經》裡已經涉及到,這不是白色恐怖,是紅色恐怖。」
不過他也點到為止,並表示文革時期已經是很遙遠的事,而這個題材在他的作品《一個人的聖經》中「已經做了相當充分的了結,沒必要再去談這些問題了」。
在訪談中,他透露現在的作品都不涉及中國,因為他關心的是「與自己的創作直接進行對話」的西方當代創作。
他也坦言離開中國以後,沒有關注中國的發展,「中國作家的作品幾乎沒看過」,而這也包括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作品,
雖然直言對中國不關心,不願再碰觸文革課題,也表示不熟悉中國作家的創作,但對於反映文革時期的作品,他還是提出了一個期望:希望有更多作者書寫這段歷史,作為時代的見證與反思。
「我想這個時代對這種恐怖,人們寫得還不夠,應該把這種歷史的經驗讓後人知道,不能讓它再重新發生。」

不做政治的俘虜
高行健是應新加坡作家節邀請到新加坡主辦演講以及個人攝影及水墨畫展。他的第三部電影《美的葬禮》也在新加坡舉行了全球首映。
他在上週五(8日)的《文學與美學》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新電影的創作過程。他也表示自己是世界公民,現在思考的是歐洲文化以及人類如何在全球化困境中找到新的思想和出路。
今年73歲的他指出,全球化是一種無限瀰漫、無法抗拒的市場和經濟的機制,人們不需要去裁判這種存在,而如果「把文學作為一個武器 ,作為工具要改造社會,是一句空話」。
他說:「蘇俄時代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品今天有誰去看,沒有人再看。毛澤東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做出來的作品,現在誰去看,沒人看,也沒有任何的價值。」
雖然作家無法改造世界,但他認為他們要保持清醒,超越時代的政治狂潮,不做政治的俘虜,並通過審美形式,把現實體現出來作為時代的見證。

【大紀元2013年11月13日訊】(責任編輯:林遠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