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抹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抹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抹茶起源在中國拓大發展於日本

日語原文:抹茶
假名:まっちゃ
平文式羅馬字:Matcha

歷史:
抹茶起源於中國的隋朝,在唐朝、宋朝達到頂峰,特別在宋朝,已經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藝(點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明朝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點茶便告失傳,傳統茶磨也隨之絕跡。九世紀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隨日本遣唐使進入日本,點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並推崇,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
製作:
抹茶的原料是綠茶,在日本,由於多年的改良,綠茶已經很少有苦澀的味道了,而經過覆蓋蒸青的綠茶幾乎沒有苦澀味。在綠茶採摘前的20至30天,在綠茶上用毛竹,鐵絲搭起棚架,然後蓋上稻草帘子,四周也用草帘子遮擋得不透陽光,遮光率達到98%以上,這樣栽培的綠茶葉綠素要提高60%,胺基酸提高40%,更加不苦,更加翠綠。
採摘來的生葉當天蒸青(用蒸汽殺青),然後不經過揉捻,直接進入烘焙爐烘乾,這樣的大片茶葉干葉稱為荒茶。然後荒茶進入冷庫,在零下保存,以提高葡萄糖成分,更加甘甜。
荒茶在使用前從冷庫里取出,恢復到常溫後進行加工,經過切割,篩選等多道工序後,成為0.3厘米見方的小塊,成為碾茶。碾茶用天然的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稱作抹茶。茶磨是一個極其奇特的設備,用石磨碾磨的抹茶在顯微鏡下顯示被撕裂狀薄片,只有2~20微米(600目~6000目)。現在也有用氣流粉碎機或球磨機粉碎的,細度均達不到石磨的細度。並且,石磨奇特的溫度是抹茶的最後一道提香工序,經過石磨碾磨的抹茶,帶有海苔和粽葉的香味,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家調試出抹茶的香精來,它是純天然的。用其他方法粉碎的粉末狀綠茶,被稱為綠茶粉,或者粉末綠茶。由於細度,香氣,顏色的不同,其價格和用途也完全不同。

飲用:
抹茶的直飲一般是按照中國原始的鬥茶的方式飲用,有一些獨特的方法,後來在日本被發展成日本茶道,形成更加嚴格複雜的規則。
基本的方法是:
溫碗:
先把茶碗連同茶筅一起用開水燙過。
調膏:
碗裏放入2克抹茶,先加入少量的(幾克)的水,把抹茶調成漿糊狀,這樣可以防止十分細膩的抹茶產生抱團的現象。
點茶:
用茶筅按照W的軌跡貼著碗底前後刷攪,使之拌入大量的空氣,形成濃厚的泡沫。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這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說了抹茶上面的泡沫的形狀和顏色,一級泡沫的濃厚,不易被風吹散。日本茶道把比較濃厚的抹茶(4克抹茶加入60CC的水)稱為濃茶,把比較少的抹茶(2克抹茶加入60CC的水)稱為薄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