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房地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房地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美國擴查銀行聘中共太子黨 高官子女紛辭職


多家國際投資銀行普遍利用聘請中共官員子女來開拓在中國大陸的人脈關係,目前美國政府已開始調查國際投資銀行聘請中共高幹子弟的情況。(Photo by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記者李玲浦香港報道)
多家國際投資銀行普遍利用聘請中共官員子女來開拓在中國大陸的人脈關係,目前美國政府已開始調查國際投資銀行聘請中共高幹子弟的情況。
較早前,摩根大通亞洲區投資銀行副主席方方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介入調查摩通後辭職,以及瑞士銀行投行部中國團隊的執行董事楊麗娟涉華潤宋林案被調查,一連串投行人事變動,在投資銀行界引起震動。包括德銀等國際投行的中國團隊出現「跳船潮」。


香港德意志銀行位於九龍站上的環球貿易廣場(左邊最高大廈)。(余鋼/大紀元)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融資額數以百億美元計,不但是眾多大藍籌股、紅籌股和中國H股的重點發行和集資市場,更成為國際投資銀行爭奪的熱點。這些投行為了打通國內脈路,往往聘用不少中國官員的家眷親屬,卻也因此成為國際監管機構的監測與調查對象。
美國《華爾街日報》本月初引述知情人士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已擴大了對大型銀行在亞洲招聘行為的調查,向瑞信(Credit Suisse)、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花旗集團(Citigroup)、瑞銀(UBS)等至少五家投行發出信函,要求他們提供在亞洲招聘方面的更多資訊。
彭博社今年3月引述消息報道,負責籌劃中國廣核集團IPO的德意志銀行,因聘用中廣核主席賀禹的女兒,而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德意志銀行據稱將考慮放棄中廣核電集團IPO,尚未有最後決定。

德銀團隊近半離職?
知情人士向《大紀元》表示,自曝出受查事件後,賀禹的女兒迅速被調離中國團隊,其後離開德銀。
目前,德意志銀行亞洲區主席蔡洪平管理的中國團隊,從今年2、3月以來,總數約50人中,大約有將近20人離開。該知情人士說:「賀禹女兒的身份遭深入調查並被廣泛披露,震動了整個投行,大部份是今年發放花紅以後離去,不少人去了私募基金或者其它銀行。」
知情人士還披露:德銀還曾經聘請過某上海副市長的兒子,但他在兩年前已經離職。「他向公司提出加薪被拒後,選擇辭職,隨後開辦一間私募基金,據説一至兩年內便募集了10億元。」

投行公開的秘密武器
他還披露說,除了賀禹的女兒,自多年前開始,德銀已聘請了不少大陸國企、甚至政府官員子女。這在投行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隨著97之後,中國將融資重心轉向香港股市,國際投行非常清楚,人際關係是與中國做生意時非常關鍵的因素。一些中共官員的子女因在國內有豐富的人脈關係,這些有背景的太子黨們成為投資銀行爭奪中國業務的「秘密武器」。香港投資銀行家溫天納曾向媒體說:「面試的第一句話,便是你的父母是做甚麼的,能給我們帶來甚麼。」
上海《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今年2月,瑞士銀行全球資本市場部亞洲區總裁朱俊偉及下屬Sharlyn Wu,據報,因涉及聘用天合化工董事長魏奇之女魏嬌,遭內部停職調查。


對摩根大通的調查,令一些中國官員擔心他們自己子女的名字會被披露出來。圖為位於香港中環的遮打大廈是摩根大通亞太區(日本除外)總部。(宋祥龍/大紀元)
美政府查摩通國際聚焦
國際投行為獲得中國業務而招聘中共官員或國企高層子女,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始於去年年底美國最大金融服務機構之一的摩根大通,受到美國監管機構調查。
今年3月24日,任職超過12年的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業務首席執行官兼亞洲投行業務副董事長方方突然辭職,被指捲入聘請中共高官子女風波,引發該行中國團隊大洗牌。
現年48歲的方方,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以及有中共太子黨香港分部之稱的香港華菁會主席,更被揭是香港特首梁振英的忠實支持者,助梁上台有功。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說:「因為巨大的利益輸送,越來越多官二代、太子黨,以及背景染紅人士滲透到投行領域,在習近平反貪腐風暴和美國證監會調查中,投行中國團隊的工作已經成為高危職業。」

部份受查的投行名錄
瑞信
■宋林情婦楊麗娟2009年8月加入瑞信香港後,瑞信當年成為華潤置地等四宗配售股份與一宗IPO業務的簿記管理人及牽頭經辦人。此前瑞信與華潤的往來屈指可數。
瑞銀
■2014年4月,瑞銀總部據報對華潤前董事長宋林情婦楊麗娟展開內部調查。楊在2012年6月加入瑞銀香港,任職投行部中國團隊,級別是執行董事,此後瑞銀為華潤處理交易總規模由不足8.5億美元驟脹到77億美元。
摩根大通
■2013年11月,退出將於同月底啟動的光大H股上市計劃。此前,大摩曾經聘用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甯之子和原鐵道部運輸局前局長張曙光之女。
■2014年1月,主動退出企業天合化工集團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計劃,價值10億美元。摩通曾僱用天合化工集團董事長的女兒擔任駐香港的初級銀行職員。
德銀
■2014年3月,負責籌劃中國廣核集團IPO的德銀,因聘用中廣核主席賀禹的女兒而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德銀據稱考慮退出該IPO計劃。

【大紀元2014年05月20日訊】(責任編輯:何嘉林)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97後香港經濟增長亞洲墊底

★港府和學者避而不談的經濟資料 香港現人均GDP約是新加坡的70%


從1997年主權回歸之後,香港的街頭依舊熙攘,可經濟進入慢車道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在世界銀行的人均GDP統計數字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宋祥龍/大紀元)
編者按:香港經濟增長情況,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並不願意提及,而香港的經濟學者和一般專家也往往避而不談。詳細觀察1997年到2012年這十五年間香港的經濟增長數字,並將之與周邊國家進行對比,其結果會令人頗為吃驚,凸顯過去十多年香港窘境。
香港主權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狀況已經出現了極大變化。這一變化,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並不願意提及,而香港的經濟學者和一般專家也往往避而不談。
一般港人的印象中,雖然過去十多年來香港經濟狀況不是太好,但往往不解其中究竟。通常來說,港人會認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情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或許香港不如中國、南韓和新加坡,但比其它地區,如曾受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的東南亞還是略好,應該比台灣稍好,起碼不會差過日本。

然而,如果詳細觀察1997年到2012年這十五年間香港的經濟增長數字,並將之與周邊國家進行對比,其結果會令人頗為吃驚。香港的經濟增長情況,不但是東亞、東南亞地區最糟糕的,甚至低於日本。作為一個規模較小的中度發達經濟體,香港的經濟也遠遠不如美國和英國,比97年規模相當的愛爾蘭差距更拉出兩條街。
增長率四小龍中敬陪末座
根據世界銀行的經濟資料,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從1997年到2012年人均GDP總增長率作出排行,可以看出清楚的結果。在這十五年中,香港人均GDP從1997年的27,330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6,796美元,總增長率為34.60%。而同一時期之內,韓國增長了101%,新加坡增長了87.7%,而被海峽兩岸媒體廣為詬病的台灣,則增長了49.22%,比香港的增長率多出15個百分點。
其結果,1997年,香港和新加坡人均GDP數值相差很小,到2012年,新加坡達到51,709美元,比香港高出了接近一萬五千美元。也就是說,香港現在的人均GDP大約只有新加坡的百分之七十。
韓國和台灣的情況其實類似。韓國過去十五年繼續高速成長,1997年,其人均GDP數字約為香港的百分之四十一,到2012年,則是香港的百分之六十一。而同期內,台灣從香港的百分之五十,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六。

比「丟失十年」的日本還低
日本經濟經過了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長,在九十年代開始降低速度。到2000年之後,日本經濟明顯緩滯,不單受到世界各國專家的批評,受到老對手們的嘲笑,也受到日本國內輿論的猛烈批評。日本經濟的低速增長,同時還有曾經過熱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沉重包袱。
在過去幾年間,日本社會對經濟增長不足日益不滿,也反映在日本國會選舉的結果上。日本首相頻繁更換,自民黨內各派系鬥爭因此日趨激烈,甚至發生了在戰後首次的丟掉政府組閣權,把首相位置拱手讓給了日本民主黨。
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家分析日本經濟過去十多年的表現,認為日本已經和正在經歷「迷失的年代」,2000年後日本經濟是「丟失的十年」。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把香港的經濟數字和日本相比,會發現日本居然好過香港。在人均GDP數值上,日本從1997年到2012年的總增長率為36.20%,比香港高出1.6個百分點。

遠遠低於東亞和東南亞其它國家
1997年到2012年間,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增長最高,達到驚人的七倍多。其中的原因,有經濟增長的因素,也有中國經歷經濟完全貨幣化過程帶來的附加數值,更有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因素。
作為參考,同樣是大型欠發達經濟體的印度,同期的人均GDP增長了2.48倍。
而和東南亞其它國家相比,香港的增長率也相差極大。從1997年到2012年,以人均GDP數值看,馬來西亞增長了1.27倍(即127%),泰國增長了1.67倍,菲律賓和印尼增長2.3倍,老撾和越南更是分別增長了3.13倍和3.83倍。這些國家和香港的經濟差距,很明顯都在急劇縮小,他們急速的追趕步伐,和步履蹣跚的香港形成明顯的對照。

低於發達經濟大國
如果說,欠發達經濟體增長速度快是自然現象,那麼和發達經濟體比較,就更凸顯過去十多年香港的窘境。
1997年到2012年,美國人均GDP數字從31,573美元增長到51,749美元,十五年的總增長率為63.90%,比香港高出近一倍。
而香港和英國的比較更為有趣。香港經濟經過回歸前十五年的高速增長,人均GDP數字到1997年正好超越了它的前宗主國英國。但在隨後的十五年間,英國和香港的差距再度拉開。英國人均GDP在2012年為39,093美元,十五年總增長率為64.70%。
人口規模和人均數位和香港差不多的,還有愛爾蘭。1997年愛爾蘭人均GDP和香港比較接近,大約為香港的八成左右。但到了2012年,愛爾蘭人均GDP已經達到45,932美元,不單超過香港,甚至和香港的距離逐步拉開。香港反而只有愛爾蘭的不到八成。

按照平價購買力計算低於1997年
在這個十五年的區間,香港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不單低於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低於原來四小龍中的其它三龍,也低於日本。比美國、英國低,也比廣被詬病的法國還低。
作為比較,在97年之前的十五年中,香港的增長率一直排在區內的前列,而在97之後的十五年,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香港經濟成長是區內最差,沒有之一。
由於過去十多年全球通脹數字較高,美元購買力貶值的情況十分明顯。以世界銀行提供的計算方式,香港2012年的人均GDP數字,其真實價值比1997年還低1,000美元左右。
在1997年之後,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但韓國和東南亞其它國家遭受同樣危機,其影響之烈而且甚於香港。
或許,香港是一個較成熟的經濟體,因此成長會減緩。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的情況顯示,這並非真正的原因。
其它原因,如產業變化、技術升級換代、經濟大環境出現大變等等,都無法解釋香港經濟的這種蝸步慢行現狀。
唯一能夠解釋香港脫離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掉隊慢行的,顯然應該通過香港特殊的情況進行解釋。在1997年之後,香港和其它經濟體唯一不同的遭遇,就是主權回歸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經濟的衰景,顯然只能與此相關的變數有關。

文/季達(中國政經專家)
=========================================
政經大陸化香港陷困局
——過去三十多年香港因中國經濟發展而獲利即所謂福兮禍所附
廖仕明(中國財經專家)
從1997年主權回歸之後,香港經濟進入慢車道是一個事實。這在世界銀行的人均GDP統計數字上表現得最為明顯。由於香港人口增長,如果以GDP總數來看雖然比日本高,但和亞洲地區,以及美國和英國進行比較,結果和人均的情況相差不大。
香港是個神奇的地方,其經濟結構特殊且複雜。在中國大陸閉關鎖國的落後時代,香港經濟快速起飛,而在中國大陸開放初期迅速成長,但從九十年代末期開始明顯放緩。通過和其它國家地區的比較,尤其是和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地區的橫向比較得出的結論,似乎只有從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關係變化上才能找到主要原因。

三大中心的失落
八九十年代曾經是香港的黃金時代。香港人依靠自身特殊的優勢維持了高速增長,但也奠定了隨後的失落。八九十年代香港產業空心化,大量港資轉移到珠三角和中國大陸,充份利用內地廉價生產成本和對海外的制度對接及商貿人才創造了高增長神話。
香港的精英階層其實看到了危機,港府過去十多年希望加強香港的三個中心,即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貿易中心地位。然而這個策略明顯遇到巨大挑戰。隨著中國大陸的開放,港口、機場建設進入高潮,從中國轉運到海外的貨物不再主要依靠香港。同樣的,中國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的海歸人士,也把商貿機會從歐美直接帶回中國大陸。另一方面,香港和美國、歐洲不同的情況在於,在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之後,本身並未保留產品開發、設計等方面的優勢,因此轉口貿易實際上處於相當尷尬的位置。近年開始流行的貿易服務,則因為利潤率極低而艱難前行。
同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雖然仍然維持,但也遇到挑戰。以最近市場熱炒的阿里巴巴上市的例子看,香港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接受合夥人制度,一個原因是香港沒有集體訴訟制度,小股東無法制約公司高層,另外,香港也無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對抗中國大陸大企業的司法和政治支持。美國人不擔心大陸企業的強勢,但香港卻無法不擔心。
無論是商貿還是金融,香港的優勢在於獨立的以及能和西方接軌的司法制度,以及完全徹底的資訊自由流通。然而很明顯的,這兩個優勢,在九七之後正在被削弱當中。

政府政策失誤
最近十多年,香港人的創新能力明顯下降。在香港街頭,已經很難見到香港的品牌,無論是服裝還是其它產品都是如此。香港曾經在東亞和東南亞領導潮流,現在已經完全失去了優勢。甚至連音樂歌曲和影視劇,都已經漸漸失去了原先的主導地位。即使是大中華區內,香港歌星、電影和電視劇集,不單無法和韓劇、台劇抗衡,甚至落後於中國大陸。
香港政府努力維持本港的優勢,但卻開錯了藥方。政府計劃開發更多的土地,修建更多的鐵路和港口,但卻忽略了香港最重要的軟實力優勢——人才和創新。
香港幾乎完全錯過過去十多年的技術突破創新,無論是資訊產業還是生化產業,香港完全處於世界發展前沿的周邊。香港政府花費鉅資大學研發,卻完全無法在香港形成產業。香港的互聯網,甚至落後於中國大陸,隨便點開香港企業開設的網頁,隨處可見的都是上一個世代的技術,和最新潮流似乎完全脫節。
香港的移民政策,除了被動接受單程證之外,主要接受中國富豪。然而這些人除了購買香港的豪華住宅,推高樓價之外,幾乎沒有對香港經濟做出貢獻。即使他們在香港註冊了公司,但營運、市場都在香港之外,僱員也少有港人,也不會向香港貢獻任何稅收。

未來仍不樂觀
實際上,香港的現狀似乎是一種難以逃脫的命運。所謂「水往低處流」,香港的完全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後,資本、技術和人才被抽走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而香港也必然面臨諸多的政治和政策難題。比如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以港元和美元掛鉤,受到美國聯儲局金融政策的限制,但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地位,在政治和政策上卻要看北京的眼色,這種政經分離各方拉扯之下,如何平衡是一個大難題。
過去三十多年,香港因中國經濟的發展而獲利,所謂福兮禍所附,香港也無法避免中國大陸政經弊端所帶來的有害之處。當中國大陸經濟增長逐漸放緩,房地產泡沫破滅,金融危機甚至引發經濟危局的時候,香港所受其累將遠遠大於其它地區。這點絕無可疑。
而香港唯一可依據的,是與中國大陸制度上的藩籬,包括獨立的司法體系、公正高效的公務員制度,以及獨立媒體和資訊自由流動。在未來可能的困局中,這些都是港人努力保護唯恐不及的價值。中共政府插手香港事務,對香港的未來有害無益。而如若梁振英之流,加速香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方面中國大陸化的進程,則未來的危局絕不可免。

【大紀元2014年04月07日訊】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雲南香格里拉古城火災 火光沖天 100多房屋燒毀













2014年1月11日,中國雲南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發生大火,由於古城內房屋主要是木造結構,火勢急速蔓延,上百棟房屋被毀,估計損失上億人民幣。(大紀元資料室)
中國雲南香格里拉古城四方街發生大火,上百棟房屋被毀,估計損失上億人民幣。
大陸媒體報導,11日凌晨1點半左右,雲南香格里拉古城四方街發生大火。由於古城內房屋主要是木造結構,火勢急速蔓延。救火隊伍超過2千人。
當地縣委初步估計,大火中有100多間房屋被燒毀,直接經濟損失達1億元人民幣。香格里拉縣啟動火災應急救援預案。
目前暫無人員傷亡報告。部份受災商戶和群眾被緊急轉移安置,火災原因還在調查中。
獨克宗古城位於香格里拉縣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和滇藏公路必經之地,有著保存較為完好的大片藏式民居,是備受遊客青睞的旅遊景點。

「香格里拉」的來歷
「香格里拉」,在迪慶中甸的藏語裡,意為「心中的日月」。它源於當地人們對日月崇拜的寧瑪教。日月合和,是寧瑪教大圓滿修行法的理想境界。
68年前,一個從沒到過香格里拉的英國人給西方世界描畫了一個人間天堂,Shangri-La,自此,這個充滿了音樂感的詞彙不僅豐富了英文辭典,也成了不少人心靈的迷思。1933年,英國倫敦的麥克米蘭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令出版商和作者本人始料不及的是,此書立刻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並很快暢銷世界,從此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一股尋找理想王國香格里拉的熱潮。
詹姆斯.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不僅僅是物化的雪山、青草和美麗的寺廟,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即在這裡,各教派、各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所有關係,都堅守「適度」的美德。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青藏高原的某處隱藏著一個由神人統治的、主宰全球的地底王國——香格里拉。藏經中也記載著一個由釋迦牟尼指認的香巴拉王國。在這個離天空最近的——或者說建在天上的神奇國度中,有一個隱匿的國中之國香格里拉。
多少年來西方學者反覆論證《聖經》中「流淌著奶和蜜的土地」到底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哪一塊土地。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與同族、與異類和諧共處,這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多少年過去了,非要弄出一個「桃源」縣才能作結。
在幾十年的尋找之後,中共官方利用這個「夢中的香格里拉」,1997年9月14日,雲南迪慶州中甸縣被正式命名為「香格里拉」。
不過,新紀元專欄作家臧山曾評述說,心中沒有香格里拉,世上就永遠沒有香格里拉。

【大紀元2014年01月11日訊】(責任編輯:孫芸)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中國房地產高危50城名單曝光 泡沫觸目驚心


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面是房價飆升,另一面是鬼城遍地。圖為安徽合肥的一處工地。(AFP)
(記者任義報導)
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面是高燒不退房價飆升的一線城市,另一面寒意陣陣、鬼城遍地的三線城市。近日大陸房地產高度危險的50城市名單曝光,其中49個是三線城市。眾多專家認為大陸房地產泡沫觸目驚心,泡沫總會破滅。
大陸房地產高危之地越來越多
中共國家統計局11月18日公佈前十月大陸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來看,除溫州外,其餘城市全部上漲。其中,21個城市房價漲幅高於10%。
看似火爆的房地產市場卻有其另外一面,這種「高溫」只存在於一二線城市,許多三線城市今年下半年量價齊跌,行業正在迎來大拐點,未來的有效剛需嚴重小於供應量,房價不會再瘋漲,三、四線城市已是寒意陣陣。
全年一線城市房價的環比平均漲幅,遠遠超越二三線城市的平均漲幅。克而瑞上海機構研究總監薛建雄表示,目前廣大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已經出現供過於求的結構性問題。三四線城市熱衷於建新城,但是各種配套跟進很慢,人口導入也比較慢,這就造成短期樓市庫存消化困難。
克而瑞信息集團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住宅發展前景與風險排行榜》顯示,三線城市的樓市風險遠高於一二線城市。在排行榜中,隴南、武威、酒泉、定西、鄂爾多斯、固原、平涼、延安、慶陽、張家界位列城市房地產發展風險前十位。其中風險最高的50個城市中,有49個在三線城市。


三、四線城市已是鬼城遍地,曝出房地產高度危險的50個城市中,有49個是三線城市。(網絡圖片)
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丁祖昱分析認為,風險排在前50位的基本上都是三線城市,有個別二線城市。在發展前景前50位的城市當中,以一二線城市為主,三線城市的數量比較少,有也只是東部較發達的一些地級市。
房地產市場風險越來越大,成為高度危險的城市也越來越多。克而瑞信息集團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林波稱,從供求角度來衡量,從一線城市到三線城市,供求風險呈現出擴大的趨勢。
在三線城市房地產風險開始積聚的同時,也有開發商反映迅猛增長的開發成本將開發商的利潤壓到了盈虧臨界點,如果土地財政不解決,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
某些城市的土地成本加各項規費,佔據了開發成本的一半以上。涉及房地產的收費部門有20家左右,收費項目達50多個,立項、環評、審圖、日照分析、人防、地震評價、氡氣檢測、氣象防雷等無所不包。

觸目驚心的泡沫總會破裂
在11月18日的南都公眾論壇上,著名經濟學者馬光遠尤其強調了房地產泡沫。馬光遠分析認為,今年前9個月,中國全社會融資額是13.96萬億,但房地產行業的到位資金就達到8.78萬億,多項指標與國際標準相比都已觸目驚心。
中共官媒11月21日報導稱,中國樓市已經出現典型的過剩危機。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華博士會主席杜猛表示,中國有6800萬套空置房,中國住房市場的現狀是總量已經過剩,一方面很多人沒有自己的房子,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人擁有許多空置房。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旗下擁有華創地產研究院、8848城市研究院,中華博士會則擁有超過1萬名來自北大、清華、復旦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國中國一線企業的博士會員。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的研究顯示,中國城鎮商品房存量已經超過240億平方米,中國空置住房總量已經達到6800萬套。並且這些空置住房中,保障性住房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杜猛認為,這表明中國的保障房政策出現了重大的偏差。
而在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中,這種供應過剩則表現得相當隱蔽。表面來看,中共國家統計局公佈的70個大中城市,近幾年來樓市一直很火爆,價格飆漲看似供不應求,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美奇金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楊思安,10月28日在《福布斯》雜誌撰文稱,過去兩年可以說從未見過一座城市、城鎮或村莊沒有大片空房。在北邊,與西伯利亞接壤的滿洲裡成為旅遊勝地,建造了成千上萬座空蕩蕩的別墅。在南方,雲南山區拍攝的一段視頻中,連續15分鐘都是空空如也的高樓。在北京的南四環和上海的浦東和徐匯區,也有成片成片堪比鬼城的小區。
多位專家認為中國房地產泡沫總會破滅,問題在於,房主們大多不知道他們坐擁的房產根本不值房子的報價,所以他們遠遠不像自己認為的那麼富有。

【大紀元2013年11月22日訊】(責任編輯:劉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