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1955年逃離中共 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



1954年5月8日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與蔣經國巡視大陳島。(鍾元翻攝/大紀元)
(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搬遷來台,國軍先後在古寧頭及登步島擊敗共軍,使局勢轉危為安。1955年1月18日,共軍渡海攻擊浙江外海的一江山島,守軍王生明司令殉職。鑒於大陳列島距離台灣遙遠,防守不易,中華民國政府決定由大陳島撤出28,000餘軍民,並在美軍軍艦協助下,陸續抵達台灣。
「我們情願拋棄家庭,跟著蔣總統走」、「歷史告訴我們:奸匪必滅、侵略必亡。」這正是台灣中正紀念堂展出的「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中的部份照片,畫面記錄在1955年2月8日撤退前夕,大陳居民在自家門上所刻畫的宣示。當年許多的照片可看出準備撤退的大陳居民,扶老攜幼,大包小包等待出發,他們臉上仍帶有依戀之情。


1954年9月,溫嶺縣政府遷至下大陳南田村與浙江省政府留陳政務處合併辦公。圖為新聞界人士訪問溫嶺縣政府。(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元旦,一江山國軍指揮官王生明烈士及其家屬的最後合照。(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撤退前夕,大陳居民在自家門上所刻畫的宣示:「我們情願拋棄家庭,跟著蔣總統走」。(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大陳街道家家戶戶牆壁上畫著各式反共漫畫及標語。(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1月大陳國軍生活及用膳情形。(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1月22日,馬紀壯將軍在基隆迎接大陳負傷海軍戰士。(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4年12月,中華民國與美國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鞏固了台灣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地位。1955年1月,國民政府基於戰略考量將大陳軍民轉進來台,整個撤退計劃稱為「金剛計劃」,集中兵力捍衛並建設台澎金馬為反共復興基地。2月9日至14日,大陳島居民在國軍指揮、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分批自浙江省台州灣外海的大陳列島撤離,平安抵達基隆港西岸碼頭。

1955年1月25日一江山遺眷及傷患戰士抵台,婦聯會代表分發慰勞品給負傷戰士。(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1月25日,一江山遺眷及傷患戰士抵台手足情深難掩重生的喜悅。(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準備撤退的大陳居民,扶老攜幼,大包小包等待出發,他們臉上有依戀之情,也有欣慰之色。(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大陳居民扛著行李,抬著行動不便的家人,離開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整個撤離行動井然有序,毫不慌亂。(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9日,背著小小孩的小孩。(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跟著媽媽的小女孩。(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8年中共發動「八二三台海戰役」,中華民國三軍聯合還擊,粉碎其犯台企圖。蔣中正在台延續保留了中華道統,力阻馬列共產主義禍亂中華民國。而中國大陸同胞則在中共建政60多年,經歷了鎮反與土改、三反、五反、大躍進、大飢荒、文化大革命、鎮壓六四、迫害法輪功,付出至少八千萬的無辜生命,以及更多的破碎家庭。

1955年2月9日,全家開心的揮舞著旗幟。(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9日,軍方忙著安頓大陳義胞。(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0日,游擊隊女英雄李仲蘭帶著6歲的女兒抵達台灣。(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0日,88歲高齡的老太太也要到台灣。(鍾元翻攝/大紀元)

反共救國軍總指揮胡宗南將軍(當時化名秦東昌)對游擊隊訓話。(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中外記者團在大陳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刻。(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準備掩護與接運大陳居民的中美聯合艦隊在大陳港外集結,岸邊則聚滿等待上船的大陳居民。(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0日,游擊名女將雙槍黃八妹(黃百器)率大陳孤兒抵台,黃八妹下船接受獻花後被記者們包圍。(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大陳協助撤退工作。(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登陸小艇靠岸。(鍾元翻攝/大紀元)
大陳義胞們「逃離中共魔爪」,對蔣家父子至為尊崇,因此台灣各地大陳新村普遍設有蔣公廟、蔣經國廟。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陳義胞抵台後,按漁、農、工、商等志願協助義胞登記職別,再陸續安排分發至宜蘭、高雄、屏東、花蓮、台東等縣市的義胞新村安置。

1955年2月11日,大陳高射砲兵部隊撤離。(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1日,彈藥、武器、輜重等物資一併撤離。(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8日,再見了,大陳。(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1日,載運大陳國軍的軍艦抵達基隆港。(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3日,大陳金剛計畫最後一批國軍抵達基隆港,下船後大陳鈔票不能使用了,要全部兌換成新台幣。(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3日,大陳義胞們正排隊上車。(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3日,大陳義胞們排隊上車。(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5年2月13日,大陳義胞向歡送的人群揮手告別。(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6年2月8日,美國駐華大使藍欽應邀出席這個簡單但充滿人情味的落成典禮茶會。(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6年2月8日,村裡的公用水井。(鍾元翻攝/大紀元)
「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由中華民國文化部主辦,即日起至7月16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展覽包括「英雄之島」、「大陳采風」、「遠離家園」、「碼頭接送情」、「台灣新故鄉」、「文化傳承新風貌」等六個主題單元。大陳人揹負原鄉記憶踏上異鄉,在台灣這個新故鄉繼續生根茁壯,經歷文化適應與自我定位的摸索與掙扎,也讓台灣社會呈現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

1956年2月8日,大陳義胞們欣喜著自己有一個溫暖舒適的新居。(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6年2月8日,台灣省主席兼大陳義胞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嚴家淦一行訪問大陳義胞,探詢生活狀況。(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6年2月8日,嚴家淦主委一行參觀蘇澳嶺腳漁港,這地方是大陳義胞的漁業作業區。(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6年2月9日,大陳義胞遷入新居。(鍾元翻攝/大紀元)

1977年6月18日,行政院長蔣經國巡視新竹市大陳新村,與大陳義胞周妙友、羅三妹等,以家鄉話閒話家常。(鍾元翻攝/大紀元)

1956年2月8日,大陳義胞不忘鄉俗,照舊供奉一些神像。(鍾元翻攝/大紀元)

2014年6月6日,高雄市旗津公園海岸對面,有座蔣公感恩堂,是當地大陳義胞感念前總統蔣中正照顧他們的德澤,因而集資興建供奉。大陳人對蔣家父子至為尊崇,因此台灣各地大陳新村普遍設有蔣公廟、蔣經國廟。(鍾元翻攝/大紀元)

大陳人對蔣家父子至為尊崇,因此台灣各地大陳新村普遍設有蔣公廟、蔣經國廟。(鍾元翻攝/大紀元)

2004年11月23日,國民政府自大陳島全面撤軍後,居民在大陳新村落地生根,已經半世紀。台北縣社區營造年會展出永和市大陳居民保留的飲食、服飾,與蔣夫人最喜歡的浙江點心「清糕」。(鍾元翻攝/大紀元)

2008年9月8日,台東市富岡村石浦部落海神廟供奉的「如意娘娘」,53年前隨著屬於跟隨大陳群島的漁山居民,倉促撤退來台,連鳳冠都來不及拿,如今大陳子孫要「如意娘娘」風光回娘家。(鍾元翻攝/大紀元)

2008年12月5日,台北縣永和大陳文化節美食展活動登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手工年糕,由於是採用純手工且不添加防腐劑,相當受歡迎。(鍾元翻攝/大紀元)
中華民國文化部長龍應台、大陳後代交通部長葉匡時日前都出席攝影展開幕。龍應台期盼藉由這次展覽,展開尋人啟事,希望找到當時照片中的小孩,以及提供照片中人事物的故事。葉匡時說,他的父親是浙江溫嶺人,早在1949年就到台灣,他的母親1955年從大陳島隨政府撤退來台。他的父親當時已在公家機關工作,很高興能見到說家鄉話的鄉親,主動出面幫忙,因此結識了另一半。他回憶,當年物質雖貧窮,但至今仍懷念和童年夥伴用台州話嘻笑及一起打彈珠、玩橡皮筋的歡樂歲月。
【大紀元2014年06月訊】(責任編輯:林詩遠)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大陸記者把領導名錯寫陳光標挨罵 當晚自殺


7月4日下午新浪認證的《記者站網》官微稱7月3日,《遂寧日報》記者劉欣雨因在報導中將某領導名字寫錯一個字,後被報社領導批評,於當日晚上「自殺」身亡。(網絡截圖)
(記者駱亞報導)
7月3日,大陸《遂寧日報》記者劉欣雨在報導中把省委秘書長陳光X誤為陳光標,遭報社領導批評及罰款五百,當晚該記者自殺,媒體界同仁嘩然。該報社社長稱記者自殺與寫錯名字事件無關。
今天下午新浪認證的《記者站網》官微稱,7月3日,《遂寧日報》記者劉欣雨因在報導中將某領導名字寫錯一個字,後被報社領導批評,於當日晚上自殺身亡。《遂寧日報》一位同行向《記者站網》證實了這一消息,並透露劉欣雨今年僅20多歲。
專欄作家何三畏也在微博上以題「記者薄命」披露說:「記者劉欣雨在報導中把省委秘書長陳光X誤為陳光標,或被報社領導批評及被罰五百,於當日晚上『思來想去』(遺書語)自殺身亡。」
《記者站網》官微也將遂寧新聞網上涉及此次事件的新聞稿修改前後的版本做了對比,發現記者不慎將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陳光志」寫成「陳光標」。



《遂寧日報》記者劉欣雨因在報導中將某領導名字寫錯一個字,省委秘書長「陳光志」寫成「陳光標」,後被報社領導批評,於當日晚上自殺身亡。圖為記者寫得原稿。(網絡圖片)
劉欣雨騰訊微博更新時間為7月2日,最後一條微博寫道:「萬事不計較也是一種性格?」
據《南方都市報》官微回應,四川《遂寧日報》社長否認「記者因寫錯領導名自殺」,「該報社社長駱常非向南都回應,錯字事件確有,但記者自殺與此無關」。該記者遺書中也稱「與任何事件無關」,是「思來想去的做法」。
消息在網上引起人們議論,紛紛表示惋惜。有民眾表示,記者生在一個不寬容的世界,輸給了自己不寬容的心。
由於記者寫錯的名字是陳光標,因此陳光標再遭網絡聚焦:「沒想到啊!『陳光標』這三字居然有如此殺傷力!可憐的小記者!」、「殺人的陳光標」 、「陳光標作秀又害死一人!」 、「這是殺人的標子,掃把星轉世,瘟疫!」、 「陳光標就那麼不堪嗎?至於拿命換嗎?」
陳光標上月紐約做「慈善」秀,宣稱邀請1000名流浪漢免費午餐,但縮水至不到200人;承諾餐後每人300美金,結果僅有幾人拿到現金。陳光標因此現場遭到美國流浪漢的抗議起鬨,被罵騙子。陳光標紐約行真正目的是借「慈善」名義在餐會上拋出污衊法輪功的「天安門自焚」偽案,企圖在國際上掀起對法輪功團體的仇恨,結果陳遭到包括大陸各媒體在內的全球媒體的抵制。各媒體將陳當作小丑報導。
陳光標回中國大陸後,在中共7.1建黨日去了雷鋒墓地獻報紙、磕頭,稱向雷鋒匯報此次紐約行,遭民眾譏諷:「下去面對面匯報更有誠意。」

天網提示:

中共對號入座的邪教鑑別法。
【大紀元2014年07月04日訊】(責任編輯:姜斌)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