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外媒:四天神秘會議未達成大幅改革共識


外媒評論說,三中全會未能夠產生大幅度的改革來修補一個破敗不堪的增長模式。(Feng Li/Getty Images)
(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
在經過四天籠罩著神秘氣氛的秘密會議之後,中共終於發佈了三中全會的公報。外媒評論說,會議沒有能夠產生大幅度的改革來修補一個破敗不堪的增長模式。這暗示,共產黨領導人未能在政治阻力重重的變革當中達成一致,未能在推進大幅改革方面達成共識。
美聯社:大幅改革未達成共識
美聯社11月12日報導說,共產黨說它將建立一個委員會來「深化改革」,但是沒有表明甚麼時候這些改變會通過。這暗示共產黨領導人,就像許多觀察者預期的那樣,對泛泛的主題表示同意,但是對於細節諸如國有企業的地位等問題展開廝殺。
「我們許多人希望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說一些真正引人注目的,真正推進勢頭的東西,但是公平的說,他們沒有做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中國經濟專家Barry Naughton說。
「我認為他們這樣做的方式反映出,他們在推進大幅改革方面還沒有達成共識。」
另外一個改革者說變革條件成熟的重要領域是土地的控制。公報說,農民應該擁有更多的財產權,但是沒有做出承諾。
公報說將成立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
如果這是仿照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模式的話,這樣一個實體將作為主席聽取來自情報,軍隊,警察和其他顧問的建議的一個主要平台,有可能減輕中共機構之間互不分享信息的長期問題。
中共擁有世界第二大國防預算,但是它還不及警察和其他國內安全措施的支出。農民對於土地強徵的憤怒和西藏新疆的動盪是主要的國內威脅。
對外方面,中共致力於跟日本,菲律賓等國家的領土爭端,以及防範貧窮孤立的朝鮮可能帶來的不穩定。

華爾街日報:語言模糊讓人質疑是否具有改革意願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四天會議結束之後發佈的冗長的公報包含著模糊的語言,一些經濟學家說這引發疑問:是否他們具有政治意願推進改革以減少傳統的國家主導並重振放緩的經濟?
週二結束的會議旨在奠定未來幾個月到幾年的經濟改革藍圖。它是由習近平首次提出的政策藍圖。公報沒有給出有關習近平,李克強和其他最高領導人採納的計劃的充分細節。會議本身是為了在黨政軍高層領導人當中達成共識。
一個更完整的政策文件將在未來幾天發佈。但是公報讓人得以窺視領導人在推出新政策時候的優先考慮,經濟學家說它發出了互相矛盾的信號。
「這是共產黨奠定有關國家走向何方的一個清晰願景的機會。」凱投宏觀研究所(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Mark Williams說。「如果他們能夠成功做到這些,我認為它將對官員的行為具有一個大的影響。但是我不認為他們被給予清晰的指引。」
公報沒有提及的是許多經濟學家在尋找的:放鬆北京對利率和資本流動的控制以及改革戶籍制度的努力。 它而是呼籲更泛泛的金融和財政改革。
在農村改革問題上,公報沒有直接贊同給予農民對他們耕種的土地的所有權和出售土地的權利。它只是呼籲給予他們更大的財產權以及公平獲得公共服務的權利。經濟學家說,給予農村居民更大財產權可能幫助提高農場生產效率並允許農民出售土地和遷移到城市。
對於中國國有企業,公報也發出混雜的信息,國有企業主導了從能源到基礎設施到通信等行業,經濟學家批評它阻礙了私營企業。公報承認國有企業和私營公司都是「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
同時,它說改革必須「體現公有製經濟的領導作用」,暗示中國龐大的國有企業將繼續扮演突出角色。
「他們的確強調市場的作用,但是在對他們重要的事情周圍劃下一條清楚的界限。」 經濟咨商局(The Conference Board)的經濟學家安德魯•波爾克說,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不會很快消失」。
在除了經濟之外為數不多的其他領域的改變跡象當中,公報呼籲確保司法獨立和檢察獨立,官方媒體說這意味著減少低層官員的干涉同時仍然允許高層共產黨領導人管轄。
公報呼籲建立由中共領導人組成的改革政策委員會來確保他們設定的目標得以實施。花旗銀行經濟學家丁爽說,這反映出缺乏細節。「整體上它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計劃,觸及一系列廣泛的問題。」丁爽說,「他們設立一個經濟政策委員會的事實,我認為這是因為細節政策措施還沒有決定。」

華盛頓郵報:迴避改革強勢的國有企業
《華盛頓郵報》11月12日報導說,面對對於中國經濟模式可持續性越來越多的懷疑,中共領導人在三中全會上承諾要深化改革並讓市場在經濟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是沒有提供多少有關到底他們打算怎麼做的細節。
在三中全會公報當中,他們承諾設立一個新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這是一個長期醞釀的計劃,旨在把對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控制權收歸中央,類似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他們發誓建立一個新的「領導小組」來設計,協調和監督「全面深化」經濟改革。
「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讓市場在分配資源方面發揮一個決定性作用,並且更好的履行政府職能。」公報說。
但是雖然它承諾提升私營企業,共產黨似乎迴避了全面改革龐大的和有權勢的國有企業,像往常一樣,承諾保持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並且說,「公有製經濟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支柱。」
許多經濟學家說,中國經濟模式已經耗盡燃料,並且太過依賴於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和信貸熱潮。政策也嚴重向日益低效率的國有企業傾斜。他們希望看到扶持私營企業和鼓勵創新刺激國內消費和遏制地方政府隨意花錢的措施,但是許多人擔憂經濟改革將觸動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週二的公報似乎像是朝著新的方向邁出的一步,但是由於改革已經談論了十年但是並未實施,這個聲明不太可能說服懷疑者。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可能取決於負責推動變革的團隊人員組成和克服反對力量的決心。
「三中全會取得一個折衷的結果。」 位於北京的Anbound諮詢公司的陳宮說,「建立一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事實顯示,在會議上對於許多問題結論不能達成。它顯示情況的複雜性和很多的工作還需要做。」
陳宮歡迎共產黨承認市場的重要性,但是說改革需要跟多年來形成的強大集團進行談判。「現在政府意識到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在所有領域扮演一個領導角色。但是所有這些只是指導性的;我們需要看他們能夠走多遠。」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利明璋也認為,中共承認市場的作用是一個「大的轉變」,同時推動變革的新委員會可能是「強大和有影響力的」。
公報說,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旨在「改善國家安全系統和國家安全策略並且確保國家安全」,這被視為集中權力和加強協調外交和國家安全政策的措施,它們常常在黨政軍之間被分割的支離破碎。
「太多部門涉及外交政策。它太分散,缺乏協調,這對於中國形象不利。」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鄭永年說。「他們想要有一個更加集中的系統。這有利於世界。」
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主任Paul Haenle說,「這是必要的,如果中共想要把外交政策推向一個新水平並且要在世界舞台上開始扮演一個更加主動的角色,並且改善各部委和政策部門之間的溝通。」

金融時報:排除削減國有企業權力的可能性
《金融時報》報導說,充滿陳詞濫調的公報似乎排除了任何削減國有企業權力的可能性。觀察者認為國有企業是共產黨的重要政策工具,同時也是經濟增長的拖累。
三中全會設立了一個推動改革的內部小組,以及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
黨內結構這樣的組合一般是協調政策和確保各級實施的一個方式,但是不清楚「全面深化改革中央領導小組」將如何區別於現有的監督經濟和其他事務的工作機構。
新華社說,國家安全委員會將「完善國家安全結構和策略並且確保國家安全」。
在一年前任命領導層的時候,出於擔憂前安全沙皇周永康聚斂了太多的權力,共產黨降級了政法委,沒有明確將它分配給七個常委當中的某一個。

2013年11月13日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