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大陸70條在建地鐵缺錢 地方政府慌了神


中國經濟下滑,當局再故伎重演依靠投資拉動增長,大陸正掀起新一輪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潮,其中以地鐵最為引人注目。最高檢察院還曾曝出中國工程建設的秘密,高達三分之一工程款被用於行賄。圖為安徽省合肥市,一位工人在高鐵施工現場。(STR/AFP/Getty Images)
(記者任義報導)
中國經濟下滑,當局再故伎重演依靠投資拉動增長,大陸正掀起新一輪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潮,其中以地鐵最為引人注目。每公里超5億元的高昂造價需天量投資,甚至一個項目就吸乾十年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本就捉襟見肘,面臨爛尾的危險,地方政府慌了神,悄悄打起了土地的主意。
中共故伎重演再提投資 地鐵現建設熱潮
在三月份陸續發佈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前景黯淡。中共兩會後,當局透露出穩增長的急切心情,如推進改革要求「盡早見效」,穩增長要求「加快重點投資項目進度」等。事實上,北京方面也已按下了穩增長按鈕。
例如,公佈的城鎮化規劃,地方基礎設施將成為投資的重點。隨著中共當局去年將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核准權下放到地方,中國大陸各地方政府正掀起新一輪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潮,其中以地鐵最為引人注目。目前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2500多公里,81.7%為地鐵,遠高於30%的國際水平。
城市軌道交通中地鐵投資最高,像鄭州、南京、合肥等地的地鐵每公里造價達五六億元,而深圳三期地鐵每公里造價達9億元。一條線路動輒成百上千億元投資,雖然對於地方來說,資金是地鐵建設最大的問題,但是因為能使GDP的數字更好看,各地方政府對修建地鐵樂此不疲。

高昂造價需天量投資 一個項目吸乾十年財收
武漢地鐵集團數據顯示,目前武漢市軌道交通部份沿線地鐵已實施和策劃開發的項目總量為358萬平方米,已建成項目12個;根據《廣州市2011-2015年軌道交通建設方案》,2011年至2015年期間,廣州市的地鐵建設資金需求量高達1551.5億元,主要來源於財政性投入。
地處雲貴高原的昆明,近幾年搖身變成巨大的施工現場。實際上,僅地鐵這個耗資數千億元的巨無霸項目,將要抽掉這個城市極大部份融資,3000億的總投資金額甚至要透支當地政府未來十年的預計財政收入。
根據《昆明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3-2019年)》的藍圖,未來將有5條市域鐵路和9條地鐵線路穿越整個城市,全程562公里,總投資3000億元,地鐵也因此成為昆明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工程。
《昆明市2012年地方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3年地方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稱,「財政投入資金越來越大,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投融資公司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加上政府性債務存量大,加大了財政困難和償債壓力」。

慌了神的地方政府悄悄打起土地的主意
地方財政本就捉襟見肘,修建地鐵需天量投資,導致在建地鐵面臨爛尾的危險,地方政府慌了神。但這麼誘人的政績工程,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悄悄打起了土地的主意。
對於如何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包括深圳、西安、武漢、南京等地都開啟土地融資、物業開發模式。西安地鐵投資資金中政府出資部份主要依靠土地出讓收入和地鐵儲備土地開發收益;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徐波也公開表示,要結合軌道交通的建設,加大軌道交通車站周邊(包括地下空間)開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施仲衡作為中國權威的地鐵專家,在3月中旬對接受陸媒採訪批駁現下的官僚體制弊端稱,地鐵的規劃跟城市的規劃應該密切結合,城市規劃要穩定、要立法,不能隨便改動。現在很大的問題,就是新市長來了、提出新要求,結果就要改線路。這是典型的行政命令,不是科學民主的決策。
地鐵造價高,運營成本也高,目前中國地鐵線路運營幾乎都處於虧損狀態,如何解決運營中的虧損問題同樣令地方政府頭疼。業內人士表示,在「地鐵+物業」模式中,政府準備以沿線土地及物業開發權作為資源投入,替代了原本的財政出資。
但由於沿線物業開發收益具有一定滯後性和不確定性,「物業」這一實物資產能否作為項目資本金是目前爭議的焦點。另外,受物業開發市場不確定的影響,物業開發所得利潤作為地鐵建設資金的投入或運營期的補償預期值難以預估,也是制約企業投資積極性的一大因素。

【大紀元2014年04月01日訊】(責任編輯:劉曉真)
(注意:帖內文或圖片中可能含有厭惡性簡體字;本站維護中華文化,堅決行使正體字。版權歸著者所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