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被中共定性「不宜發表」的一組老照片曝光

對歷史來說,照片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料,山東畫報出版社執行主編馮克力曾參與創辦並主編的《老照片》,披露了一些被中共定性「不宜發表」的一組老照片。
馮克力1954年生於濟南,服過兵役,做過工,1996年起受命編輯創辦《老照片》。馮克力在老照片引起的思索中談到,新華社攝影部每張老照片下面都附有詳細的說明文字,圖文對照,一目瞭然。說明文多是用老式的打字機打上去的,個別說明文是手寫的,手寫的文字,多系對說明文的校正或對圖片的批語,諸如「不宜發表」、「曝光不足」、 「左邊的人裁去」之類。這些批語,不經意地透露著那個年代拍攝和選取新聞圖片的標準,頗耐尋味。
《老照片》從新華社的檔案圖冊裡「淘」來了幾幅當年「不宜發表」的照片發表了出來。


毛澤東與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在一起的照片。(網絡圖片)
其中一幅,是毛澤東與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在一起的照片。《老照片》刊發這張照片時,隨附吳兵先生撰寫的解讀文字稱:「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政協第一屆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休息時,毛澤東從主席台上下來,與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潘光旦交談。潘光旦上大學時因體育事故,斷了一條腿,行走不便。毛澤東與別人在一起的照片,大都位置顯要,很『露』臉,而這一張,卻是個背影,且站在一旁……」
潘光旦見毛澤東來到自己面前,遂拄著枴杖從座位上欠起身,用握著煙斗的另一隻手撐著桌面,微笑著與毛搭話……這幅照片以瞬間的定格,反映了特定時期共產黨領袖與知識份子尤其著名知識份子間的微妙關係。但短短幾年後知識份子即「厄運臨頭」,連被毛澤東如此禮遇的潘先生也沒能倖免!
這幅新聞照片,因領袖背對鏡頭,而被歸入「不宜發表」之列,在通訊社的資料庫裡沉睡了幾十年。


「三反五反」期間上海滬光電影院前即景。(網絡圖片)

「三反五反」期間宣傳隊員在上海裡弄裡教唱歌曲。(網絡圖片)
另有兩幅當年被歸入「不宜發表」後經《老照片》刊布出來的照片,是「三反五反」期間上海滬光電影院前即景和宣傳隊員在上海裡弄裡教唱歌曲。拍攝這兩張照片,意在反映上海「三反五反」運動中強大的宣傳攻勢。
原本張貼電影海報的電影院門前,糊滿了巨幅宣傳標語和宣傳畫;而一向寧靜、溫馨的弄堂,也變得人頭攢動,群情激奮,男女老少被召集起來學唱「同一首歌」,不過歌名是「兩條道路由你挑」,其中唱道:「不法奸商你聽著,兩條道路由你挑……」聽著這般眾口一詞的吼聲,住在弄堂裡的那些中小工商業者們即使沒有做過甚麼不法之事,怕也要膽顫心驚吧?!
這樣兩幅如實記錄了當年滬上社會風貌的新聞照片,當初未被允許發表。其中的原因,雖然難以盡知,但只要仔細端詳一下這兩張照片便不難發現, 它們與後來常見的那些經過精心設計擺佈的新聞照片有很大不同,構圖沒有那麼集中,主題似也不那麼鮮明。即如滬光電影院門前即景那張照片,畫面裡匆匆走過的那幾個哈腰弓背、一身疲憊的中年男子,與背景中那些赫然在目的畫幅和標語,構成了一種曖昧且不確定的關係,容易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
這兩幅照片顯然也犯了「話太多」的毛病,而一旦「話多了」,與新聞宣傳所追求的「旗幟鮮明」自然就大相逕庭———後來「導演擺佈」在中國的新聞攝影中大行其道乃至登峰造極,也就沒有甚麼可奇怪了。
這幾幅當年被列為「不宜發表」的新聞攝影作品,自然讓人聯想到曾令中國人耳目一新的法國著名攝影家馬克‧呂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國拍攝的那些照片。一張是1960年湖南某築路工地,而照片中低著頭、徒手走來的一位戴眼鏡的男青年,讓畫面一下子變得有些撲朔迷離,難以定義。


1960年湖南某築路工地,而照片中低著頭、徒手走來的一位戴眼鏡的男青年。(網絡圖片)
另一張是1960年北京集會遊行的場景,喊口號者的激情投入與身邊人們的木然表情,形成了鮮明對比,引發了觀看者對眼前集會的多重想像。

1960年北京集會遊行的場景。(網絡圖片)
馮克力表示,出自中國記者之手的這幾幅「不宜發表」的照片,其拍攝的時間,比馬克‧呂布的這兩張照片還要略早幾年。並不是我們的攝影記者拍不出有個性的新聞照片來,實在是那些人為的條條框框將他們觀察與記錄的靈感逐漸扼殺。新聞的生命在於客觀與自由,而在所謂「主題先行」的支配下,我們的新聞攝影難免要自縛手腳、走入歧途。
馮克力寫道,十幾年裡,《老照片》所徵集、刊布的多為當年的新聞照片。無形中,也就從歷史的維度為重新認識和估量這些照片,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尺度。我們半個世紀以來的新聞攝影史,會不會要因此做一些改寫呢?

【大紀元2014年02月20日訊】(責任編輯;李文慧)

沒有留言: